江建輪
「江建輪」是招商局的內河用客輪,排水量2,770噸,行駛上海漢口線,船型巨大、行駛平穩、設施豪華,與「江順」、「江安」、「江新」、「江華」、「江漢」共稱「六大江輪」。抗戰期間招商局「六大江輪」在1938年12月從宜昌設法入川,「江順」卻被軍方扣留在宜昌直到1940年4月才被釋放,最後一艘入川停於泊秭歸台子灣。1939年9月3日日機空襲將「江建」炸翻,船員1人死亡,船體緩慢下沉至12日沉沒。1943年7月招商局組織隊伍將其打撈出水修復,準備日後復員使用。

「江建輪」在戰後行駛上海到寧波的滬甬航線。「江建輪」船長陳鶴聲在1949年4月奉命將「江亞輪」沉沒事件中罹難的寧波人與舟山人的997具棺木送回家鄉,之後國民黨下令「江建輪」由寧波開到舟山並準備去台灣, 陳鶴聲不願去台,率部分船員返回上海。「江建輪」開去台灣後又派來廈門與金門接運撤退部隊回高雄,曾遭受鼓浪嶼共軍砲兵攻擊受傷,最後於1949 年 10 月 21 日在金門沉沒,這是她的第二次沉沒。 「江建輪」沉沒的原因、過程及損失目前沒有資料,有一說是在金門外海遇風沉沒。(註1) 「江建輪」沉沒後4天就爆發古寧頭戰役,兩者有無關聯性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江建輪」是內河專用的輪船,船樓高吃水淺,不適合在風浪大的海上航行,容易側翻傾覆,但戰後復員運量需求大卻缺乏海輪,於是江輪也被用來行駛海上航線,因此險象環生,不過這在當時是普遍的現象,譬如接收自日本東亞海運的「江亞」、「江靜」、「江寧」、「江泰」、「江平」、「江隆」等6艘江輪也被派行駛沿岸航線,但這批船齡較新,而且當初設計時就考慮能兼營近海航線,不像「江建輪」是戰前製造的老船。據說「江建輪」在金門時曾搬太武山的花崗岩到船底當壓艙石試圖增加穩定性,但效果有限。


(圖說) 原為長江內河使用的「江建輪」被徵軍用在金門海域。



(註1) 王洸,《中華水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頁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