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丸

(圖說) 獲盟軍允許裝載人道救援物資供應戰俘營的「阿波丸」,1945年4月1日自新加坡回程日本途經台灣海峽平潭島附近被美國海軍潛水艇擊沉。

「阿波丸」(Awa Maru)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所屬船舶,1942年由三菱長崎造船所建造,排水量11,249噸,鋼質船身長153米、寬20米、深12.6米。動力系統為2台三菱柴油主機、雙軸雙槳,速率20.8 節。

1945年4月「阿波丸」獲得盟軍允許船身漆上綠十字標誌在盟軍海空監視下裝載人道救援物資供應戰俘營,卻在4月1日午夜自新加坡回程途經台灣海峽平潭島附近被美國海軍潛水艇USS Queenfish (SS-393)擊沉, 船上除1人(廚師下田勘太郎)獲救外其餘2009名乘客與船員全部罹難。

船上據稱裝載大批自南洋搜刮的黃金、白金、珠寶和文物、錫錠、 橡膠等物資亦全部沉入海底(傳說失蹤的北京人頭蓋骨也在船上)。日本向美國提出抗議,USS Queenfish的艇長Charles E. Loughlin少校因此被軍法審判退役, 本來美方答應做出賠償,但隨即日本戰敗投降,此事不了了之,成為戰時的一大疑案。

由於傳說「阿波丸」上所載貨物的價值驚人(一般的說法有12噸白金、40箱骨董藝品、15萬克拉的鑽石與40噸黃金),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曾經計畫打撈,先由民間公司,後由行政院組成打撈小組,但受限於技術一直未能找到正確位置。 除了新中國打撈公司,過程中還有日本華僑投資引進日本個人技術合作,甚至國安局也覬覦此龐大利益而自組景華公司找日本東洋海事株式會社參與。由於日方主張所有權,加上此海域敏感, 所有日人入境或探勘工作皆以其他沉艦為名義以掩人耳目。(註1)

爭取勘撈的團隊不斷有新競爭者加入,包括找日本人與美國人參與,一直到1973年都還有人申請,最大的問題除了海域敏感,還有各團隊的探勘始終沒有找到正確位置。「阿波丸」最後被中共打撈出水的位置在平潭的牛山島以東18浬, 座標為25°26'N 120°08'E,但各團隊大多在金門到烏坵之間的海域探勘,座標落在24°30'N 119°12'E附近,比實際位置仍偏西南方。到了70年代因台日斷交與退出聯合國,外交環境改變,探勘打撈工作完全停止。(註2)

70年代後中國與美國謀議建交,尼克森將「阿波丸」的座標當成見面禮交給中國。其實1974到1976年間仍有許多日本、美國、西歐公司向中共申請打撈,其中部分原來是向台灣政府申請後來見風轉舵。 1977年3月中共國務院決定自己打撈,由交通部與海軍擬定方案,福州軍區統一指揮,5月探勘到實際位置,當時第2艙斷裂成兩段相距35米,前段長44.7米左傾46度埋入泥中,最高點離水面56-58米, 後段長107.8米,右傾20度。

打撈工作歷時4年到1980年9月結束,為搜尋傳說中的貴重物品,把主甲板以上3層全部解體撈除,主甲板以下7層貨艙甲板也在水中全部掀開一一清查,還把一段船艏切割打撈出水拖到平潭的娘宮錨地擱攤。總共撈起貨物5,000噸, 有紀錄的有錫錠、橡膠等物資,310具的罹難者遺骨也撈起交還日本,但最受關注也最有價值的白金與黃金、珠寶、文物等始終未見而成為懸案。

「阿波丸」對中共的價值不僅在寶物,打撈過程本身的收穫很大,因為透過執行這種大型水下工程,改進了工具裝備與技術經驗,建立了專業團隊,對後來的發展影響很大。(註3)

「阿波丸」當然無法列為我們的水下文化資產,但她在台灣海峽數百艘二戰沉船中世界知名度排名前五應無疑義,而且她曾經跟我們有淵源,不過失之交臂,大環境使然,也是本身能力使然,然而事隔40年我們還是沒有能力, 連企圖心都沒有了。


(圖說) 1979年6月29日由空軍第12中隊派出的RF-104G偵察機在福建平潭島發現一群船團並拍照,當時台灣對本照片的判讀僅能辨識為沉船打撈,事實上這就是「阿波丸」的打撈現場. 停泊於最左側下方最大的一艘是「滬救撈3號」,最右側上方的是「J-503號」救難艦。


(註1) 劉芳瑜,《海軍與台灣沈船打撈事業,1945-1972》,(台北市,國史館,2011),頁268-275。
(註2) 同上註,頁325-329。
(註3) 中國當代救助打撈史編委會,《中國當代救助打撈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頁19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