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
![]() 大家都知道荷蘭畫家林布蘭特(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名著「夜巡」(De Nachtwacht),他描繪的是阿姆斯特丹,完成於1642年,正好是荷蘭人在台灣統治熱蘭遮城的時代,所以我們也創作了大員熱蘭遮城版的「夜巡」,圖中顯示夜間荷蘭士兵在熱蘭遮城旁的華人居住社區巡邏,當時規定夜間外出一定要提燈龍以驗明正身。左前方打更人的發聲工具是搖動發出嘎啦嘎拉聲的竹筒,與近代賣麥芽糖的工具完全一樣。 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駐在台灣的士兵大多是日耳曼人,屬於傭兵性質,由於傭兵的成本高,精打細算的東印度公司不肯雇用太多,於是利用原住民種族之間的矛盾「以夷制夷」互相制衡,尤其針對人數眾多又不容易駕馭的漢人族群,才有辦法在西方人相對較少的狀況下控制局面。不過在鄭成功攻台的戰役中可以發現傭兵的忠誠度並不高。
![]() 從約熱蘭遮城到旁邊的漢人居住區200公尺距離中間有一片空地,上豎有一具絞刑的吊架,在許多熱蘭遮城的古畫當中都可清楚看到,表示這是一個重要的地標。絞刑架設在熱蘭遮城與漢人居住區之間的必經道路是為了產生殺雞儆猴的震懾作用,絞刑台僅限用於犯錯的荷蘭人,對於漢人與原住民還有更殘酷的刑罰。
![]() 荷蘭在台灣的第4任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 為了懲罰參加濱田彌兵衛事件的新港社原住民焚毀其住宅,讓其他新港社人恐懼然後強迫他們去攻打其他原住民族群或漢人,也就是「以夷制夷」的政策,如果不從就處死,稱為「血稅」。如此不但解決了軍隊人數的不足,有效降低成本,還製造原住民種族之間的仇恨,有利於殖民統治,再加上「人頭稅」的剝削與「大小結首」的層層控制,使得台灣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全求據點中獲利第二高的地方。普特曼斯以此洋洋自得還建議東印度公司在其他地方推廣此法,他並且成為少數獲得連任的台灣長官。在荷蘭統治期間,新港社是與荷蘭人最親近的原住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