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青銅加農砲
加農砲(Cannon)之名來自音譯,它的倍徑(口徑與砲管長度的比例)約在15到28之間,次於蛇砲與鷹砲。加農砲通常口徑較大,砲彈初速較低,能夠發射10磅或10磅以上、最重甚至達到60磅的重型砲彈。加農砲又稱砲臺砲(cannon of battery),早年通常裝置在堡壘,1650年之後才開始出現在船上(註1)。

在西班牙的雞籠聖薩爾瓦多城中有4門18磅青銅砲,這是雞籠一帶最大的,其中一門在1641年荷蘭第一次進攻雞籠時曾經擊沉了荷軍的旗艦。(註2)在12磅青銅加農砲方面聖薩爾瓦多城有4門,聖米崙堡(護退堡)與聖安當堡(看守堡)各有1門。在8磅青銅加農砲方面聖薩爾瓦多城有1門(另有1門名為sacre 的8磅小加農砲)、聖米崙堡2門、聖安當堡3門。此外在聖薩爾瓦多城有1座5磅青銅小加農砲,聖路易堡有一門所謂的7磅「劣等小加農砲」。(註3)青銅砲在西方通常由製造教堂大鐘的鑄銅廠製造,因其工藝十分類似。

青銅砲由西方傳入中國後立刻被仿造與改進,中國運用原已成熟的合金技術將西洋的純銅砲改為內鐵外銅的合金砲,如此更輕、韌性更強,冷卻速度較快,而且造價比純銅砲低。不僅如此,還開發出內部是鍛鐵、外部是鑄鐵的鐵砲,如此又比銅鐵合金砲更加便宜,甚至引起葡萄牙官員的注意,設法招聘中國工匠到印度果阿去傳授。(註4)

加農砲在明末各次戰役中都大量運用,並且造成決定性的影響。1642年8月荷蘭人登陸雞籠,21日佔領看守堡後於24日運來2座18磅青銅加農砲轟擊護退堡,護退堡於25日失守,荷軍再從護退堡居高臨下猛轟聖薩爾瓦多城3小時,西班牙人只好在次日投降。圖4-5-5表現聖薩爾瓦多城的18磅青銅砲面對荷蘭戰艦兵臨城下卻無能為力,因為缺乏人手。

類似狀況發生在1661年鄭成功攻打熱蘭遮城,因久攻不下,一名荷軍俘虜建議鄭成功先攻防守較弱的烏特勒支堡,攻下之後就能從熱蘭遮城防衛力量較弱的後背進攻,就可能造成守軍意志的崩潰。鄭成功採納此議於北、中、南三個方向的山腳下構築砲陣地,從廈門調來的28門火砲於1662年1月25日一天之內狂轟2,500多發砲彈,炸毀了烏特勒支堡並佔領高地,信心喪失的揆一於1月27日決定放棄抵抗與鄭成功和談。(註5)

雖然在明代中國的火砲與金屬技術優於西方,但到清末時卻不進反退,鑄造的火砲砲膛充滿砂眼會造成漏氣,質量甚差,而當時西方的火砲技術正處於大躍進時代,18世紀彈道科技成熟,19世紀工業革命,雙方差距愈拉愈大,最後中國的火砲被淘汰而不得不完全依賴西方進口。

(圖說) 聖薩爾瓦多城的18磅青銅砲面對荷蘭戰艦兵臨城下,這是整個北台灣威力最大的火炮,全部集中在聖薩爾瓦多城。根據長官Gonzalo Portillo(波提羅)寫給馬尼拉總督的報告,一門此型砲擊中荷蘭艦隊的旗艦並讓它擱淺岸邊最後破碎沉沒。



(註1) Chuck Meide,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Bronze Ordnance, Sixteenth through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November, 2002, pp2. (www.staugustinelighthouse.org/LAMP/Conservation/Meide2002_Bronze.pdf)
(註2) 鮑曉鷗,《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頁388。
(註3) (註4) 同上,頁384-385。
(註4) 歐陽泰(Tonio Andraide)著,陳榮彬譯,《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國歷史的一千年》,頁353-354。
(註5) 駱芬美,《被誤解的台灣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4),頁113。



【甲必丹學院】 【台灣海事博物館】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