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
農作與氣候
在Simon Keerdekoe所繪的「大台北古地圖」中,島上沿海灣所有的房舍後面似乎都連有一塊種植作物的土地,這雖然是荷蘭人佔領之後的狀況,也可推論已存在一定時間。這個區域大致與華人的聚落重疊,因此具有重大意義,因為有農業種植就表示有常居人口,如果只是商人或漁民暫時停留,是很難發展出農業的,但我們也不宜驟下論斷認為這些田地是種植水稻之類的高級農業。 農業就不免遭遇蟲災。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紀錄,在荷蘭人時代的1653年雞籠曾經遭遇蝗災,隨後大批蝗蟲南下破壞了台灣南部的農作。(註3) 1654年5月10日蝗蟲抵達大員,之後又北飛肆虐中部今雲林彰化一帶,6月6日蝗蟲來到淡水,6月12日再度到達雞籠。 根據紀錄,1654年5月至8月南台灣因蝗災餓死8000人。(註4) 要談農業還必須同時考慮氣候因素。自1550年至1770年地球處於小冰河期,西班牙統治北台灣正好處於這個時期。小冰河期會造成作物歉收,糧食減少而釀成飢荒,大量死亡使得人口減少,進而影響社會安定,甚至引發叛亂造成帝國的瓦解。
小冰河期也會讓雞籠下雪。「雞籠積雪」曾是台灣八景之一,此說法首先出現在康熙35年(1696年) (註5),當時駕船由海上進入,遠望雞籠,一片白雪覆蓋。(註6) 文人曾經以此景創作許多詩詞。後來氣候逐漸暖和,台灣平地降雪不再,「雞籠積雪」之說引起爭議,說完全是文人的想像。那些詩人可能沒有來過雞籠,但當時氣候的條件讓雞籠積雪存在可能性,或許文人是根據曾見過的人敘述而發揮想像。 如果雞籠下雪,那麼居民會穿甚麼樣的衣服來禦寒?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還是梅花鹿皮,因為原住民平常就穿鹿皮,只是下雪天寒時穿多一點而已。原住民的鹿皮衣由於皮革鞣製的工藝較困難無法很貼身而是整片鹿皮接合類似蓑衣的披肩型式,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皇清職貢圖》卷中穿著鹿皮衣的淡水原住民,台灣原住民留下的鹿皮衣文物也類似此式樣。 研究西班牙時代在雞籠的生活,必須考慮小冰河期的因素,無論天候、農作、景觀、衣著都會深受影響。 (圖說)「雞籠積雪」在西班牙統治時代是真的可能出現的場景,因為當時處於小冰河期,氣溫較低。圖為飄雪天中披著梅花鹿皮衣的巴賽族人,背景是聖薩爾瓦多城與前方水域的槳帆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