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管形火器
雖然火藥很早就應用於戰場,但戰爭進入熱兵器時代應以「管形火器」的出現為準。所謂管形火器就是以火藥為發射藥,推動彈丸從管子中發射出去的兵器。管子的好處是火藥在密閉空間中燃燒可累積高壓推送彈丸飛行,管子並且能夠導引彈丸朝目標方向射擊而有瞄準的功能。

1221年金兵進攻南宋的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時動用的「鐵火炮」或許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炸彈在圍城之戰發揮關鍵影響,根據守城的司理參軍趙與褣所寫的《辛己泣蘄錄》詳細記載了雙方在攻守戰役中火器的運用,當時宋軍也有各式弩火藥箭、弓火藥箭、蒺藜火炮、皮大砲等火器,但都不敵金軍的鐵火砲。趙與褣在記錄中形容金人的鐵火炮:
「其形如匏狀而口小,用生鐵鑄成,厚有兩寸,轟動城堡。(註1)

而且鐵火炮還可以瞄準,似乎已經看到管形火器的雛型。到了1257年根據沿海制置使李曾柏的奏摺南宋軍已大量裝備。鐵火炮一直沿用到明初,種類大小形狀不一,大多炮身外有鐵箍圍繞。」 (註2)

之後金元、宋元之間慘烈的戰爭都可看到各式各樣的火器,包括所謂的「突火槍」(eruptors),也就是填滿陶與鐵的碎片隨火藥點燃噴發出去,有如散彈槍,當然射程、準確度與穿透力都不如使用實心彈丸的火槍,但這是符合當時的工藝水平,因為使用實心彈丸的火槍必須槍膛與彈丸緊密配合,公差愈小、威力愈大,當時的技術還做不到。

真正金屬管形火器的出現考古學家大多認為是在1280年左右的元代,出土的文物也支持這個論點。元朝夏季行宮上都(位於今內蒙古)發掘出的「上都火銃」重量約6公斤餘、長度35公分,根據上面的銘文「大德二年於迭額列數整八十」明確表示它是在1298年製造的。「上都火銃」在有銘文標示知道確切製造時間的出土火銃當中是最早的,其他出土的金屬管狀火器可能比它更早,但因沒有銘文標示,所以無法判斷。(註3)

明代軍隊大量裝備管形火器,火銃手佔總兵力的比例最高時(1466年)曾達30%。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但我們不能用十六、七世紀西方火炮的標準來看,因為明代的管形火器是用來殺傷敵人而不是像歐洲火炮是用來轟垮城牆,所以比較輕薄短小,重量一般約在2到3公斤左右,比較接近步槍的概念。

明朝也有大型火器,但最重的也只有區區75公斤左右,而且砲管與口徑之比只有三分之一,類似西方的臼砲,只能近距離(有效射程約50步)使用,與西方的加農砲完全不是同一水平。

西方國家發展火炮是為了轟垮封建貴族的城牆,所以大砲口徑愈大愈好,在中國由於城牆本來就很厚,以當時火器的威力根本炸不垮,所以中國的火器主要是用來殺人的而非用來破壞城牆。譬如1366年朱元璋圍攻張士誠的平江城,牆頭厚度就有5公尺,牆基的厚度更達11公尺,而且還是用土夯實的,以當時中國的火器根本不可能攻破,最後還是靠拋石機的傳統方式。反觀當時歐洲貴族的城堡,牆厚度僅約1.5公尺,這就很容易被大口徑火炮擊毀。(註4)

雖然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管形火器創始於中國,但歐洲最早的管形火器出現在1320年代,其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驚訝,而且沒有經過中國的逐步發展過程,有可能是透過蒙古人的傳播直接引進。譬如現存最早的歐洲管形火器,瑞典出土的「洛斯胡爾特砲」(Loshult Gun)製造於1399年,長度約30公分、重量約9公斤,就十分類似「上都火銃」。

儘管當時歐洲人也有手持式的管形火器,但把它當成次要的輔助性武器,認為技術尚不成熟,不像中國人普遍使用,到了14世紀末葉,歐洲的管形火器開始變大,中國則保持一貫短小,雙方的距離就被拉開了。(註5)

歐洲的大型火炮用於戰役始於勃艮地公國(Burgundian State)的大公菲利浦二世在1377年幫助法國攻打英國人佔領的歐德魯伊克(Odruik)堡壘,他聚集了多達140門大砲,有些能發射90公斤重的彈丸,很快摧毀了城牆,守軍只好投降。有了這樣的案例,歐洲各國開始競相製造大型火炮,而且愈造愈大,從此圍城戰不再懭日廢時,所有的貴族城堡在大砲面前都變得十分脆弱,歐洲由中古的封建社會進入民族國家的近代社會,大砲是決定性因素,但這種演變並沒有在中國發生。

十六世紀東西雙方在海上碰面時,西方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的火炮。雖然明朝軍隊也大量使用火器,但在大型火炮方面的確不如西方,所以透過澳門獲得葡萄牙製造的火炮並加以仿製,這就是俗稱「佛郎機」(Frankish Cannon)的由來。至於鄭芝龍的閩南海商集團更是早就大量裝備西方火器。

由於清末中國不敵西方的船堅炮利,讓我們產生一種刻板印象以為中國人很保守,只愛用冷兵器而排斥熱兵器,其實不然。像明朝就對追求火炮科技不遺餘力,明代使用火銃之普遍,連崇禎皇帝都擁有一柄三眼銃,1644年當北京被李自城攻陷時他就是帶著這柄銃逃到煤山,最後走投無路上吊自殺。(這一年荷蘭人拆毀雞籠的聖薩爾瓦多城把磚石搬往淡水修築聖多明我城)

火藥與火器的使用超越了傳統戰爭依靠人力與獸力的限制,距離、速度與威力都大幅躍升,是西方在大航海時代能夠橫掃世界的關鍵。圖為西班牙步兵使用火繩槍,當時還搭配叉型撐桿立於地上協助穩定瞄準,有若今日的機槍腳架。本篇主要梳理東西方管形火器的發展背景與其差異,至於西班牙軍使用過火炮將在後面以獨立的章節呈現。 (圖說) 西班牙步兵使用火繩槍還搭配叉型撐桿立於地上協助穩定瞄準。



(註1) 歐陽泰(Tonio Andraide)著,陳榮彬譯,《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國歷史的一千年》,頁078-079。原出自趙與褣著,《辛己泣蘄錄》,頁23。
(註2) 傅應川等編審,《中國戰史大辭典,兵器之部(上)》(台北市:國防部指正編譯局,1996),頁177。
(註3) 歐陽泰(Tonio Andraide)著,陳榮彬譯,《火藥時代—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國歷史的一千年》,頁094-097。
(註4) 同上,頁107-114。
(註5) 同上 ,頁132-148。



【甲必丹學院】 【台灣海事博物館】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