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
巴賽人的航海
巴賽人的語言分布很廣,包括淡水、台北盆地甚至蘭陽平原各部族雖然都有自己的語言,卻都能操巴賽語溝通,雖然這不表示他們都有血緣關係,但至少表示巴賽人的貿易足跡影響了這些地方。 巴賽人善於航海,那麼他們的船長甚麼樣子呢? 據研究巴賽族來自海上,可能與南島民族(Austronesian peoples)同源,而稱船為”Banka”(艋舺,或莽甲,Báng-kah)的地區遍及馬來亞與波里尼西亞。(註2) 在有些南島民族的語言中”Banka”指的是邊架艇,也就是在舟的兩旁延伸架上有浮筒以增加平衡,有雙邊的也有單邊的,更大型的就成為雙體船的型式。邊架艇到了狹窄的內河就取下邊架只留本體,也就是我們在台灣看到原住民小舟。
《台海使槎錄》中提到漳洲把總朱文炳自蛤仔難經大雞籠至野柳的3天海上行程,並描述了北臺灣原住民的小舟: 凌純聲教授的論文〈中國遠古與太平印度兩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樓船的研究〉中對於這段文獻的解讀認為「兩邊翼以木板,以藤縛之」就是雙邊架艇,而且朱文炳的旅程證明雙邊架艇能夠航行於海上。(註4) 但台灣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邊架艇的遺物,不過對巴賽族的遠航能力確是有記載,包括能承載25、6人的「海蟒甲」,如果是傳統定義以一根樹幹刨空的獨木舟,那麼這將是一根碩大無比的神木,既稀罕少見,也難以自深山砍伐拖運到平地加工,似乎邊架艇是較有可能的解釋。(註5)
這一支生活習性迥異於其他族群的巴賽人多年來經過與他族主要是漢人的通婚,現在已經完全漢化而難以分辨,其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也已經隱沒不彰,當年的船隻都沒有任何文物遺址可以考察。目前在基隆地區較為明顯的原住民阿美族反而是50年代自台東被招募來基隆充當漁工的移民,根據其來源地稱做「阿拉寶灣」,並非真正雞籠的「原住民」,其漁工身份對於研究巴賽人的海洋文化亦關係不大。
(註1) 翁佳音,《近世初期北部台灣的貿易與原住民》,收入黃富山、翁佳音主編的《近世初期北部台灣的貿易與原住民》(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