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
倭寇
倭寇的目的主要是貿易,打家劫舍只是副業,至於攻城掠地則不是倭寇的本質。倭寇是海商的思維,一切行動都要計算成本與投資效益的,因為每一個參予者都等於是股東。像聚眾數萬登陸這種大型軍事行動,是要花很多錢的,所為何來﹖要搶多少財寶才夠幾萬人分﹖所以「倭寇犯邊」根本是農業帝國的思維,倭寇如果放棄海上機動的優勢,登陸攻打明軍防守的城池,那還算是海盜嗎﹖
照明代當時對「倭寇」的定義的確是有許多日本人,只是這些日本人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海盜,而是日本的諸侯大名在海外經營貿易的船隊,有些甚至是領有幕府將軍頒發朱印狀的「朱印船」,旦由於海商本來就是亦商亦盜的雙重角色,各國都一樣,若是與中國發生關係也可能會被視為「倭寇」。
自1549年到1683年橫跨明清兩代實行海禁政策期間,台灣成為十分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因為「日本海盜」(倭寇)與「明海盜」(海寇) 在這兒從事非正式商業貿易。它大約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二) 1568年-1642年:西方人現身,葡萄牙人在澳門、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後起之秀荷蘭人逐步取代葡萄牙人的地位,在這段期間西班牙與荷蘭人分別在台灣北部與南部獲得基地,同時倭寇持續與西方人鬥爭,之後鄭芝龍歸順大明,倭寇問題基本結束。(註4)
(三) 1642年-1683年:西班牙人、荷蘭人相繼離開台灣,施琅征台明鄭滅亡,台灣在併入大清之後兩年的1683年,康熙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傳統的東南亞貿易復甦,就如曹永和所言:「台灣再度成為置身東亞主要貿易航線之外小小的邊緣地帶」。(註5)
總的來說,台灣曾因為中國海禁而獲利,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適中,加上中國視台灣為化外之地不在海禁範圍,所以成為最佳交易轉運站,海禁下的中國海商是非法的,或被視為倭寇,台灣是海商的交易中心,自然就會被說是倭寇雲集的渊蔽了。不過因海禁而產生的價值也會因開放而喪失,這就是曹永和所言之意。
這邊我們要來介紹一下「倭寇船」長甚麼樣子。當然倭寇既是海賊,就不會像官軍有標準化的制式裝備,使用的船隻各式各樣,能拿到什麼就用甚麼,但是倭寇船仍然有一個「八幡船」的共同稱號,因為倭寇多半信奉武神「八幡大菩薩」,為求神明庇佑,海盜船上的旗幟便有「南無八幡大菩薩」的字樣出現,最後倭寇船就被通稱為「八幡船」了。像豐臣秀吉發佈的「八幡船禁止令」,其實就是禁止海盜船的意思,可見當時連日本最高當局都把八幡船與海盜船直接劃上等號了。(註6)
根據台灣通史記載:
足利氏最末代是足利義昭,結束於1597年,當時的倭寇就駕八幡船來到打鼓,也就是今天的高雄落腳定居了,當時荷蘭人都還沒有來呢。其次
日治時代大正6年有日人號「東軒」者作漢詩「雞籠行 山口透」收錄於石坂莊作的《基隆港》文集,詩句中出現八幡船來雞籠的內容:「雞籠三面山又山,雙角包擁北控灣,今之社藔卽雞嶼,威風早見八幡船」(註8) 有人說這可能是文人的想像成份居多,但其實在1592年,日本海盗村上及小野等人就已經先後以雞籠港為基地,將搶奪而來的生絲、瓷器、香料集中於此再以合法商人的身份運回日本高價出售,所以不是沒有可能。這些人的後代今天是否可能還在台灣,讓台灣人的血液中有了海盜基因,是個有趣的研究課題。
(圖說2) 倭寇使用的船本來並無固定型制,因為倭寇多半信奉武神八幡大菩薩,在船上豎立「南無八幡大菩薩」的旗幟,所以倭寇船便被稱做「八幡船」。本圖顯示倭寇的「八幡船」經過雞籠附近,「八幡船」最遠曾經到達臺灣南部的打狗港(今高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