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馬偕抵淡水
1872年3月7日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攜同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德馬太醫生(Dr. Matthew Dickson)由打狗(今高雄)搭乘英商德忌利士公司(Douglas Steamship Co.)的「海龍」輪(SS Hai Loong)途經安平港於3月9日在淡水登陸,開創了台灣北部長老教會與馬偕博士個人在台灣的歷史地位。

馬偕牧師為蘇格蘭裔加拿大籍人士,曾在加拿大、美國與英國愛丁堡受神學教育,由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派遣來亞洲傳教。馬偕來到滬尾後除了建立教堂,還培訓台灣本地的傳道人,讓長老會本土化。他並創建牛津學堂與女學堂,在台灣的教育歷史上都是創舉。馬偕酷愛旅行傳教,在旅程當中累積經驗發現行醫施藥是最有效接近台灣人的方式,所以創建「偕醫館」後來發展成台灣著名的馬偕醫院系統。馬偕於1878年娶台灣女子張聰明,後代在台灣以「偕」為姓。所以馬偕在台灣能建立歷史地位絕不僅因為是長老會牧師,他還兼具教育家、醫學家,與台灣女婿的身份。

我們由馬偕博士的例子可以看到西方宗教信仰的力量,一個人只要有中心信念就能發揮無窮的能量,以一人當萬人,反觀當時的華人沒有宗教信仰(以西方標準台灣的傳統信仰不算宗教),渾渾噩噩,萬人都不抵一人。這使得西方社會更重視每個人的價值,而華人政權則向來都是數人頭的人海戰術,不相信個人價值當然也沒有人權的觀念。我們看當時的西方國家與大清帝國相比都是小國寡民,為何能發揮如此大的能量﹖在談大航海時代歷史時不能不去思考這個問題。

(圖說1) 1872年馬偕搭乘德忌利士洋行的「海龍」輪抵達淡水上岸。


馬偕興辦教育
馬偕在傳教的過程當中,逐漸發現設立新式學堂是幫助傳教的重要手段,於是在1880年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的時候到故鄉募款獲得加幣6,215元,馬偕1881年回台後就利用這筆款項做為基金,親自選址、規劃、設計、監工,興建這座融合了基督教義與閩南式四合院的建築,於1882年7月26日竣工,9月14日開學。

這幢建築被命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Oxford College,所以也被稱做「牛津學堂」。Oxford這一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馬偕的故鄉牛津郡是贊助資金的主要來源。

牛津學堂不僅是神學院與醫學院之所在,後來也是淡江中學與真理大學的起源地。目前牛津學堂已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並且被政府列為國定古蹟。

(圖說2) 馬偕在牛津學堂前。



馬偕興辦醫院
馬偕博士瞭解行醫施藥對傳教的幫助,除了在台灣北部廣建教堂傳教與興辦學校教育之外,也成立醫院。很多人以為今天的「滬尾偕醫館」是以馬偕自己的名字命名,其實是一位同名的美國底特律船長過世後其夫人為紀念先夫,於1879年捐款3000美元,馬偕博士用其中2500美元興建了這座醫館,所以被命名為「滬尾偕醫館」。這是北台灣第一座正式的西醫醫院,它的建築由馬偕親自設計,當地泥水匠洪泉負責營造,是閩南與西式建築混和的風格。

(圖說3) 淡水偕醫館。本圖並非設立當時的場景,因為後面的教堂是1930年代之後才興建的。




【甲必丹學院】 【台灣海事博物館】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