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
牡丹社事件 |
![]() 1871年11月30日,四艘分別屬於宮古島和八重山群島向琉球王國朝貢的船隻在離開沖繩島首里首府回航時於1871年12月12日遭到強烈的東北季風造成一艘失蹤,一艘宮古島籍的朝貢船漂流到台灣南部屏東的八瑤灣擱淺,船上有69名水手其中2人溺斃1人失蹤,剩下的66名人在1871年12月17日上岸遇到了2名漢人被搶奪衣服,後來被排灣族高士佛社的人發現將他們帶回村莊為他們提供飲食和住所。 次日原住民要出去打獵命令他們留在原地,但琉球人因為怕被搶試圖逃離,他們分批躲入當地一個鄧姓的客家人家中,被追隨而來的排灣族人搜出,因為擔心他們是海盜刺探,當場殺死了54人,3人趁隙逃離也被抓獲。另有9人躲藏在鄧家中。最後鄧家的女婿,保力村長楊友旺用錢贖回3名俘虜,連同9名倖存者一併送到台灣府,隨後被轉送到福州,然後在1872年7月返回那霸。這件事被稱做「琉球漂民事件」,最後成為1874年日本出兵征台的藉口,也就是「牡丹社事件」。 由於殺害琉球漂民的與「羅妹號事件」是同一個番社,而當時頭目卓杞篤曾簽屬「南岬之盟」不得再殺害西方船舶遇難人員。因此美國領事李仙得來質問,頭目卓杞篤回答琉球人不是西方人。
許多研究將這艘船稱為「山原號」,以為是船名,其實應該是「山原船」,這是一種較小型的琉球船的通稱,相對於較大的「馬艦船」,這是日本人的分類與稱謂。「馬艦船」通常用於琉球王國向中國朝貢開往福州,至於內部譬如宮古島向首里朝貢就會使用較小的「山原船」。由於曾有福建36姓家族移民琉球,所以這兩種船都是類似「福船」的型式。
征台之役
「牡丹社事件」是1871年10月琉球王國朝貢中國的船遇颱風漂流至南臺灣海域,,69人中有3人溺斃、54名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僅有12人生還的事件。日本向清廷交涉未果於是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軍艦3艘、輸船5艘,兵員3,600名於1874年5月8日登陸臺灣南部的社寮攻打原住民部落。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外出兵,中國方面稱之為「牡丹社事件」(或稱「八瑤灣事件」),日本方面則稱為「征台之役」 (或「琉球漂民事件」)。
由於當時日本的國力還很弱,內閣本來是不同意的,但西鄉從道稱部隊已經出發不能撤回,想要造成既成事實,這時已經看出後來日本軍部不聽命令、獨斷獨行的惡習。
日軍此次侵台原來的確是有殖民打算的,從日本派出兩個大隊的步兵、一個大隊的「鎮台兵」外,薩摩藩與九州等地士族還另組成了「植民軍」可知。當然隨著戰事的發展,以及日人發現以他們弱小的艦隊實力想要從清廷手中奪取台灣是不現實的願望,所以見好就收,回去努力發展海軍,終於在30年間連續擊敗清朝及沙俄,讓日本成為世界三大海軍強國之一,這一切都是從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開始的。
這場與臺灣原住民的戰役規模不大,日軍只戰死了11名,卻病死了500多名,最後雙方於1874年10月31日在北京簽訂和約。
我們所受的歷史教育都說「牡丹社事件」臺灣生番殺害琉球人民與日本毫無關係,但顢頇怕事的清廷官員竟以生番為化外之民非其管轄範圍為由推託,給日本找到侵台的正當性。事實上早在德川家康時代琉球王國就已經被島津家族派兵攻陷成為薩摩藩的藩屬國,但幕府為了與中國維持關係始終秘而不宣,在中國派使臣來冊封時日本人就會暫時搬出首里王宮躲藏起來,等中國使臣離開又出來控制琉球王,可說在整個大清時代中國皇帝都被蒙在鼓裡達200多年。其實在「牡丹社事件」時清廷官員已經知道琉球的狀況,因為琉球王有派密使來報,但當時的大清已自顧不暇,無能力也無意願為藩屬國做出任何動作,到了1879年日本全國廢藩設縣,連薩摩藩都變成鹿兒島縣,琉球王國自然不可能繼續存在而變成沖繩縣,琉球王國從此就從歷史的舞台消失了。
其次清朝官員說的「化外之民」是從傳統中國朝貢外交,以文化為疆域的角度而非現代民族國家以地理為國界的角度,並無生番區域非大清版圖的意思,但被日本過度解釋,才造成之後的問題。
![]() ![]() (圖說)「牡丹社事件紀念碑」的正反面。
牡丹社事件日本參戰艦船
「高砂丸」是因應本事件緊急向英國購入之輪船,裝備小型火砲後做為運兵船使用。當時共向外緊急採購了13艘汽船包括向美國採購的「社寮丸」,但未見參與本役的紀錄。上圖為「三國丸」, 原為北日本汽船株式會社的輪船,排水量1,316噸。此外還有
「明光丸」參加本役做為運兵船,長76.36米、寬11米、吃水6.36米,排水量887噸,蒸汽主機、出力150匹馬力、單軸推進。本船曾於1867年5月26日與「伊呂波丸」相撞,交涉過程因有坂本龍馬參與而聞名。
西鄉從道與排灣族頭目
在石門戰役之後日本軍官與排灣族各頭目的合影。中央坐在皮椅上的是時任台灣蕃地事務都督,日本征台司令長官西鄉從道,他是日本西南之戰叛變者西鄉隆盛之弟。坐在他左手邊的是排灣族頭目小卓杞篤(又名朱雷,當年與美國簽訂「南岬之盟」老卓杞篤的兒子),右手邊的是一色,後方為西鄉的陸海軍參謀與排灣族其他頭目,前方是隨軍攝影師松崎晉二,另一攝影師熊谷泰在之前的戰鬥中遭流彈所傷而陣亡。
比較特別的是前面斜躺地上抽菸斗的水野遵,他曾受中文教育,擔任隨軍通譯,當時翻譯必須先將日文翻成華語,再從華語翻譯成排灣語。水野遵早在日本出兵征台之前就已經配合時任陸軍少佐的樺山資紀在台灣北部潛伏偵察,由於這段經歷當1895年樺山成為台灣第一任總督時竟提拔水野擔任民政局長,並且經歷三任總督。由於將領出身的總督通常忙於軍務,甚至長期不在台,所以民政局長就等於代理總督統理一切。不過到了乃木希典擔任台灣總督時卻十分討厭他,甚至專程回東京像內閣報告要求撤換水野遵民政局長的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