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海 事 博 物 館
Taiwan Maritime Museum

普魯士考察艦隊
1859年普魯士攝政王派出包括3艘戰艦包括旗艦「亞可納號」(S.M.S. Arcona)、三桅帆艦「鐵踢斯號」(S.M.S. Thetis)、小型帆艦「頌女號」(S.M.S. Frauenlob)與補給船「易北河號」(S.M.S. Elbe)前往東亞,尋求與中國、日本及暹羅建立通商條約關係,進行學術與商業市場調研,並尋求建立普魯士的海外殖民地(當時的台灣也在考慮之列)。

「1860年11月9日,普魯士艦隊中的補給船易北河號在前往日本長崎途中進入打狗港避風,船長韋納(Reinhold Werner)留下航海紀錄:
(1860年)11月10日,風向終於稍往北吹,我們已航抵福爾摩沙島南部尖端,她的南端從西邊到東邊延伸約有4海里寬。雖在增強的季風吹襲下,能受其掩護較好。我們朝她很接近巡航,驚歎如畫的景色,滿眼看到壯麗與如階梯狀漸漸升高的島嶼,但惋惜這一塊美麗與豐腴的土地還未受文明的薰陶,特別是她不是德意志的財產。」(註1)

在等待的時候由於上岸打獵與原住民發生衝突,Elbe號發砲攻擊原住民,彌平了村莊。在東北季風稍歇後,Elbe號起碇繼續開往長崎。(註2) 這場西方海軍與原住民的戰鬥比1867年美國海軍遠征屏東南灣還要早,但是很少被提及。

在普魯士科學調研團隊中有一個地質學家名李奇賀芬(F. F. von Richthofen ,《台灣通史》譯李希霍芬),他來台灣調查淡水與基隆之間的地質、硫磺礦與煤礦,回國做出報告,被稱為台灣最早的地質科學研究(註3) 。在普魯士遠征艦隊中還有一名風景畫家艾伯特•伯格(Albert Berg, 1825-1884),他出版的Die Preussische Expedition nach Ost-Asien, Fahrten des Königlichen Geschwaders vom 12ten August 1860 bis zum 2ten Mai 1862. 書中有許多與台灣有關的圖文。

基隆市志中曾提及一塊在仙洞巖內的石碑,似與本事有關:
「Burk等之簽名紀念碑,在仙洞約在洞內深四十餘步之巖壁上,此為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葡萄牙之「愛魯波」號,駛至高雄,有「利希杜何天炎」者,來淡水港一帶調查地質時所簽書」。(註4)

基隆市志似把普魯士誤以為是葡萄牙。所以「葡萄牙船愛魯波號」其實是「普魯士的Elbe號」,「利希杜何天炎」是「李奇賀芬」,而「Burk等的簽名」似為「Albert Berg等的簽名」。

(圖說) 1859年普魯士考察艦隊的補給船易北河號在台灣打狗因為上岸打獵與原住民發生衝突,發砲攻擊彌平了原住民的村莊。


(註1) Reinhold Werner, Die preußische Expedition nach China, Japan und Siam in den Jahren 1860,1861 und 1862. Reisebriefe, 2. Teil, p. 4.
(註2)余文堂,《19世紀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對臺灣的覬覦(1850-1870)》〈台北市:國史館刊第58期,2018.12〉,頁16-23。
(註3) 同上 ,頁28。
(註4) 陶文輝編篆,《基隆市誌》(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1958),頁10-11。同樣內容出現在:李進勇編撰,《基隆市志》(基隆市文獻委員會,2001),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六章觀光事業,頁154-155。




【甲必丹學院】 【台灣海事博物館】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