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25:未來世界的想像

各位好,我是姚開陽,歡迎加入「甲必丹如是說」的節目,這一集我們要談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我曾經因為一個與「未來」有關的展項問過一群國家科研單位的博士,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是什麼?有人說∶ 「就是兩手在空中把透明的螢幕拉進拉出,在上面點選那種的。」

我很詫異,這一群留美博士,主導國家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人,他們想像中的未來世界竟然是黑暗的、發藍色螢光的、四周都是僵硬的機器介面,這太恐怖了,假如未來世界是長這個樣子,我寧可不要去。

理想的未來世界,難道不應該是自然永續、生態平衡、族群融合、潔淨安全的嗎?很難想像有人不喜歡陽光明朗、鳥語花香的世界,寧願成天窩在黑忽忽不見天日的空間中與機器人為伍。

而且以現在的科技,明明在指掌之間就可以操作電腦,為甚麼一定要高舉兩臂在空中揮來揮去?明明有可以看得很清楚的螢幕,為甚麼一定要穿透看到後面讓眼睛脫窗,這樣一天下來恐怕得去找復健醫師與眼科醫生了。

其實這些都是拾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牙慧。電影追求的是娛樂效果,不必講求合理性,譬如未來世界超高能量武器都可以瞬間毀滅一顆星球了,還會有兩個人拿著光劍彼此砍殺,好像中古時代武士決鬥那樣的場面存在嗎?

又譬如在科幻電影中電腦都已經進化到能產生自主思想,甚至反過來控制人類了,它的螢幕居然還會出現80年代電腦跑綠色字碼與撞針印表機答答答的聲音?科幻電影可以不理會這種邏輯上的矛盾,但是科學家對未來世界的預言可不能這麼無厘頭。

把科幻電影的場景當成是我們的未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很痛恨一講到未來就直接與外太空畫上等號,似乎漆黑一片,發藍色螢光的太空船是人類未來生存的唯一空間,而你會發現,台灣許多的博物館或主題樂園只要一講到未來世界,都是這種刻板印象,這實在很令人傷腦筋。

其次,我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任何一樣與太空船旅行有關的嗎?如果沒有,這就是毫無根據的架空幻想。

我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擔任中國國家館創意總監的時候,一開始他們也是想要表現太空科技上月球,我問世博局的領導說,美國人60年代就登陸月球了,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中國人登陸月球了沒有?沒有呀! 所以在國家館放登陸月球的展示,是要製造給美國人嘲弄的機會嗎?領導聽了恍然大悟,才有後來「三億農民工進城」聽起來很土,但十分接地氣,而且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說嘴的主題出現。

我很難想像如果上海世博中國館真的出現登陸月球的架空幻想展示,會被全世界嘲笑到甚麼程度,幸好這件事沒有發生。

中國好歹現正朝向登陸月球的太空科技邁進,並且已經有具體的成果,我們又是根據甚麼底氣去蹭太空科技的熱呢?台灣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難道就只能是虛無的星際大戰嗎?這既不符合人性,又太沒有創意。如果今天有一個未來世界展,我希望呈現的是我們一般社會大眾都喜歡過的生活,而不是科幻控或電競迷想像的,類似電影TRON或是Matrix那種黑乎乎、冷冰冰的世界。

把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場景當成未來世界,我認為這是台灣傳統「科技掛帥」思維,常年以來不重視人文價值所造成的後果。我們以為所有的事情都必須用科技的方式來解決,最後成了「為科技而科技」,之前的「數位內容產業」就是一個例子。內容產業在美國這是好萊塢與百老匯在搞的事情,到了台灣就一定要加上「數位科技」的帽子,變成由資策會來主導,還美其名是「兩兆雙星」,誇稱幾年之內要產生幾千億的產值,最後結果如何大家自有公評,我就不多說了。

內容產業最有價值的是內容而不是數不數位,難到類比的內容就不是內容?但政府主導了資源分配,不裝成是科技公司就拿不到補助,於是大家都掛羊頭賣狗肉,一起演了十幾年的假戲,我承認我也是參與這場共業的人,但是為了生存身不由己。

另一個目前很常看到的刻板印象就是所謂的AR/VR,以為未來世界就是帶著頭顯眼鏡在空中瞎摸,還創造了一個聽起來很炫的新名詞”Meta Verse”「元宇宙」。在我看來,「元宇宙」更像是一個廣告名詞,有可能是掀起下一波泡沫的口號,但我實在看不出戴頭顯眼鏡跟未來世界有甚麼關係,倒是跟硬體廠商銷售業績的現實世界可能比較有關。

不容諱言,台灣的確有許多沉迷於電腦遊戲或手機的宅男宅女,這是現象,卻不能把這個現象當成是進入未來世界必備的現實。有人把「元宇宙」想像成以另一個人的身分在網路世界與人虛擬互動,這是科技控的幻想,但沉迷於幻覺的世界這與吸毒或喀藥有甚麼差別?事實上在講「元宇宙」必然會提及的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中劇情最終所傳達的訴求,其實是不要沉迷於虛擬的遊戲世界,但反而這部電影成為沉迷者的經典,並成為他們對「元宇宙」的解讀,這真是非常的弔詭。

把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場景當成未來世界,也表現我們的社會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我們很少人會去懷疑好萊塢電影所提供刻板印象的真實性,無論是科幻的未來世界,還是對阿拉伯人的偏見。就像我們從小服從家長的權威,到學校服從老師的權威,到社會服從上級和政治人物的權威,很少會去懷疑這些權威也可能是錯的。

權威會出錯不一定是他們笨,而是權威對既得利益者是最方便的管理方式。老師用權威的教材上課與考試容易得多,因為有標準答案。政治人物讓老百姓「相信政府相信黨」,不敢造反就可以萬年執政,多麼輕鬆愉快,但這種型態就只能永遠停留在舊秩序,談何未來世界?幸好這個社會就是有少數人不相信權威,想要打破權威,讓世界具有不同面貌的多樣性,這才是我認為進入未來世界的必要價值。

權威的社會是很不利於創新的,而創新卻是進入未來世界重要的價值,這就形成了矛盾。創新就必須懷疑你眼前所見到一切刻板印象∶「真的是這樣嗎?」「只能是這樣嗎?」「沒有更好的方法嗎?」,甚至是「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我的職業生涯一直都是從是創意的工作,受的就是懷疑刻板印象的訓練,甚至我在學生時代就已經是這種傾向了,但在台灣傳統教育這種學生是不討好的,在求學過程中通常是不會順利的,自然在考試決定一切的高等學位或公務員就業系統就很少這一類人出現,因此也無緣對國家政策的方向或資源分配產生影響力。但這種人在特殊的產業領域卻能發揮巨大的力量。

在80年代剛出頭的賈伯斯曾經為蘋果拍了一部廣告片,至今被奉為經典。當時電腦產業是IBM獨霸天下的年代,賈伯斯把IBM形容成George Orwell筆下「1984」小說中的老大哥。在廣告中一大群人穿著同樣的衣服,以整齊的步伐向前進,前方老大哥的臉部特寫出現在大銀幕上,呼應著小說中重要的概念「老大哥無所不在」,「老大哥隨時在看著你」。

這時人群中卻突然出現一個年輕人反向而行,最後掏出一柄鐵鎚奮力拋向銀幕,砸碎了老大哥的影像,讓一切舊秩序瓦解,進入一個多元而繽紛的新世界。那個年輕人就暗示著賈伯斯,當時成為反抗權威的英雄,蘋果的崛起就是從這一部廣告片開始的。

當然,後來賈伯斯領導的蘋果自己也成為一個新霸權,但這是另外一件事情,問題不在蘋果,而在於有沒有第二個年輕人用鐵鎚拋向大銀幕擊碎賈伯斯老大哥和他建立的蘋果霸權。這才是進入未來世界應該有的價值觀,而不是對權威所創造的刻板印象毫不質疑的接受。

有一部印度電影描述一個女生很熱愛飛行想去參加印度空軍,在考試的時候教官故意用權威的方式講了一個錯誤的答案,很多考生都被教官的權威態度嚇住了而嚅嚅囁囁的同意,只有這個女生堅持對的答案,結果只有她被錄取,因為飛行安全是必須根據科學的事實而不是長官的權威。這讓我想起參謀總長沈一鳴的空難原因是所謂的「座艙資源管理」,用白話一點的說法是學長制造成副駕駛發現問題卻不敢對正駕駛堅持所造成的後果。

所以台灣這些科研單位的博士們如果那麼輕易接受未來世界就是如好萊塢科幻電影所呈現的刻板印象,而不會去懷疑、去挑戰其謬誤,這還能算是科學家嗎?想想前輩哥白尼或是加里略面對羅馬教廷權威所做的堅持。這也難怪台灣表面上「科技掛帥」,實際上只能做到科技代工的程度,因為台灣並不是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而創新力是進入未來世界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台灣的老闆雖然也言必稱創新,但是更常說的是∶「我要做跟那個一樣的東西。」原來他所謂的「創新」只不過是避開人家專利範圍,與想辦法讓生產成本更低,這就讓台灣的科研人員不免走上「逆向工程」的死胡同。台灣人不是沒有創意,而是缺少相信台灣人有創意的老闆,我就有這種經驗,當初提案給業主他不要,等到我們在海外大成功,他就說∶「我要做一個跟那一樣的。」明明原來可以當本尊,就變成了山寨。

用純科技的思維去預擬未來世界的生活方式是會有很大風險的。美國有一個電視頻道是重播50年代未來世界科技的黑白片節目,裡面出現所謂的未來世界是人駕駛會飛的汽車穿梭在大都市的摩天大樓之間去上班,或是把一粒膠丸放進一台機器,砰的一下就變成一盤漢堡餐等等。

這個節目我小時候也在電視上看過,當時覺得未來世界一定是像這個樣子,但今天重播卻是從嘲諷的角度來看,覺得非常的可笑。事隔半個世紀,我們仍然駕駛在地面跑的汽車去上班,而不是在空中飛來飛去。但,我們有了微波爐,有了互聯網,這些卻都是那個節目想像不到的。

迪士尼在奧蘭多有個以未來世界為主題的園區,叫做EPCOT,E-P-C-O-T也就是「未來社區的實驗原型」的縮寫。園區裡面有一個旋轉劇場,觀眾席是一個中央轉台,依時間序在幾個造景中旋轉,不同的造景表現美國人從古代到現代的家庭生活方式,當然也包含所謂的未來世界。

這個館在1982年開幕,到今天正好40年,當初對於未來世界的預想在今天看起來也是非常的可笑,但迪士尼畢竟是迪士尼,他們用創意來解決這個問題,改採反諷的方式來呈現。譬如當年預擬未來的生活一切都是採用聲控,但由於每個人的發音方式不同,機器難以辨別,於是出現許多笑話,譬如想要啟動微波爐,卻讓瓦斯爐打開差一點釀成火災等等。

換做台灣工程師思維的人一定會說,隨著語音辨識科技的進步,這些問題都是能夠被解決的,但這就是純粹「科技掛帥」的思維。在迪士尼的未來世界,你會反思微波爐能夠簡單的用手就啟動,為什麼一定要用聲控?科技可以幫人類做很多事情,但除非你是肢體殘障,否則用聲控啟動微波爐就是多此一舉。

奧蘭多是一個有許多主題樂園群聚的城市,迪士尼在1971年建設了第一條單軌電車系統連結各主題樂園,因為其中一個是未來世界,所以迪士尼將單軌電車模擬成未來的交通工具,並以此為主題包裝的風格。

從70年代到今天不過50年,這條單軌電車已經換了三次包裝,因為每隔一陣子原來的未來科技感就變成了懷舊感,還有人專門比較這三次的造型,成為一個研究的主題。我這樣講你可能還不大容易想像,我們看差不多時間的類似案例但沒有後續改版的,那就是日本羽田機場到東京市區濱松町的單軌電車,現在去搭乘可以體驗到滿滿的昭和懷舊感,讓你想起手塚治蟲「原子小金剛」的年代,但是這條單軌電車當年可是配合東京奧運,想要模擬未來世界感而設計的。

現在聽說政府在南北都想要搞未來世界相關的主題,我對此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政府願意投資在文化建設上總是好事,但我很擔心主事者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是什麼?難不成又是發藍色螢光所謂的外太空,在黑乎乎不見天日的空間中成天與機器人為伍?或是頭戴所謂的VR眼鏡,兩手在空中亂揮好像觀落陰?

在未來世界用「元宇宙」當主題也必須特別的小心,目前許多用電影「一級玩家」來想像元宇宙的其實是十分不健康的迷幻世界,其道理與吸毒嗑藥十分類似,但政府用公帑投資的場館,能夠帶頭來幹這種事嗎?

所以我不認為我們應該用十分具像的方式來預擬未來世界的科技型態,美國與日本都做不到,台灣有甚麼能力能夠做得到?但以人為本,形而上的價值觀卻是比較永恆而不容易改變的,譬如對「自然永續、生態平衡、族群融合、潔淨安全」,理想生活環境的追求,要達成這些指標,科技當然很重要,但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必須隱藏於無形,而不是張牙舞爪,大辣辣地呈現。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個館在世界就有地位,因為立論切入點的高度夠,但如果只是拾好萊塢科幻電影的牙慧,要說能吸引國外遊客那是癡人說夢,人家去迪士尼樂園的TRON更好玩,幹嘛來你這個山寨版的?

以上是今天的內容,我是甲必丹姚開陽,我們下一回再見。



【回首頁】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