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21: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各位好,我是姚開陽,歡迎加入「甲必丹如是說」的節目,這一集的主題是「會動的清明上河圖」。

我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擔任創意總監,創造了中國館廣為人知的展示項目:動態長卷畫「清明上河圖」。這一幅畫大概是所有故宮典藏中最廣為世人所熟悉,它出現在歷屆世博會的中國館也不是第一次,不過以往大家都只是把它當成一幅畫作、一件國寶,但這一次因為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而讓這幅畫有了新的生命,因為它不但與世博會的主題直接發生關係,更是詮釋中國館主題「尋找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最有力量的工具。

其實早在2004年我們就藉由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授權製作了全世界第一部「清明上河圖」4D電影。所謂4D電影是以3D立體電影為基礎,搭配噴氣、噴水、搔頸、搔腳、震動的座椅特效,與颳風、下雨、下雪、閃電、煙霧、火光、氣味等的整場特效,構成沉浸式的體驗。台灣唯有我們生產4D電影院的設備與製作影片,主要的市場在大陸,包括中國科技館與河北省及遼寧省科技館的4D電影院都是我們承包建置並提供影片。

(圖說:「清明上河圖4D電影」海報,請點選可看樣片。)

「清明上河圖」4D電影長度15分鐘,有HD與環幕兩種規格,中英文版本,並由史擷詠全部重新創作音樂。故事敘述乾隆皇帝登基不久,宮廷畫苑呈獻新繪製的「清明上河圖」恭請皇帝御覽。乾隆皇帝看得入神,竟走入畫中搭乘木船在汴河遊覽兩岸風光,中途在虹橋下遇到官方的船隻鳴鑼要求讓道,到達汴梁的城門前捨舟登岸,又穿梭在京城大街瀏覽兩旁的店家,因貪看圍牆後盪鞦韆的美女,差一點被20頭牛拉著載運大石頭的貨車輾過。

乾隆最後來到皇城,乘坐皇家遊艇渡過金明湖進入宮中,在巨大的廳堂中看到大臣高俅在蹴鞠,也就是踢足球,把一支汝窯的瓷瓶擊碎,暗示宋代高官貪圖娛樂毀壞名器。在穿越過花鳥與瘦金體圖案的重重紗簾之後,乾隆皇帝終於與宋徽宗在樓台上會面,突然發生靖康之難,女真人入侵擄走徽欽二帝,在熊熊烈火中乾隆皇帝驚醒,沒有心情再看,下令收藏入庫,流傳至今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說:「清明上河圖4D電影」手繪的腳本。)

這部影片並非只是在場景中穿梭,而是有豐富的故事性與深刻的意涵。宋徽宗與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兩個以愛好藝文而聞名的皇帝,而擄走徽、欽二帝的女真人,正好就是乾隆的祖先。所以這是一部歷史輪迴的穿越劇。

「清明上河圖」中有大量的細節,這部影片都一一表現,譬如河邊戲台上演出的戲碼,圍觀的人群中還有人在打架,虹橋上頭頂板豆腐的人被官員轎子前衙役的掃堂棍絆倒,迎面潑來滿臉豆花。又如大校場裡練習騎射的官兵,箭靶竟與現代橄欖球的球門一模一樣。最特別的是在原畫中發現戰船前方伸出一柄超級長的掃刀,這是這幅畫藏在故宮近三百年從未有人發現的,所以安排乾隆差一點被迎面掃來的大刀砍了腦袋的劇情。

比起中國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這部4D電影的製作難度更高,因為「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是2D的,只要根據原畫讓車船人馬動起來就可以了,並不需要太多的考證。「清明上河圖4D電影」則不然,當主觀視線進入汴河或街道的時候,有一側的背面是原圖沒有的而必須自己創造,就多了許多考證的功夫。而且視線是隨時轉向,與「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只有水平的滾動也不同,所以難度增加很多。

更不用說3D立體視覺是要左右眼不同視角的兩條影片同步播放,等於製作量加倍,而且劇情還要配合立體視覺刻意安排,加上4D的體感特效來呈現,譬如用吹風來搭配大刀迎頭揮來、或噴水搭配潑灑豆腐到臉上的體驗效果等等。我們建立了台灣唯一的4D電影產業鏈,可惜至今許多人都不知道,還把3D當成是最先進的影視技術。

      

(圖說:「清明上河圖4D電影」的片段,請點選可看樣片。)

在影片中我們也表現了古代欣賞像「清明上河圖」這種長卷畫的正確方式,其實並不是像現代博物館這樣整幅全部攤開,而是由兩名太監分立左右,一邊捲、另一邊放,皇帝只看中間部分,就像在看電視一樣。這可能顛覆了許多人的認知。

這部影片並非標案委製而是完全由我們自己投資,所以才可能實現。我們雖然名義上是取得台北故宮的授權,但因為影片中所有的場景與人物角色都是重新創作,所以著作權是我們的而與故宮無關,故宮曾關切說片尾一定要出現他們的LOGO,我說這是當然,其實這才是我願意付授權費的原因,否則根本不用,因為故宮只有物權而沒有著作權。

但問題出在大陸不接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國立」兩字,而台北方面又十分堅持不可以拿掉,結果使得這部影片無法在大陸上映。在台灣故宮又誤解以為他們有權利可以免費上映這條影片,我們認為這不符合雙方的對價關係而予以拒絕,所本片也從未在台北故宮上映過,最後只有在台中的科博館以3D的方式上映,知道的人不多,真是十分的可惜。

   ;       

(圖說:北京中國科技館4D電影院現場(自左至右): 200座的觀眾席與各種全場特效、內建各種4D特效的座椅模組、3D立體放映機組與4D特效自動控制中心、後台水壓空壓槽與管線系統。)

說到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那是所謂的清苑版,也就是清初宮廷畫苑畫師的集體創作,繪於乾隆皇帝登基的1735年。這一版本的特色是色彩鮮豔,並且融入了清初宮廷西洋畫師譬如郎世寧帶來的透視及陰影的畫法,不過根據學者專家考證,本畫所參考的背景是江南蘇杭一帶,因為當時河南開封早已非宋代汴京的原貌了。

「清明上河圖」目前所知至少有30個版本,包括大陸10餘幅、台灣9幅、美國5幅、法國4幅、英國和日本各一幅。其中年代最早,最著名的是北宋張擇端版,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上海世博中國館曾經展過真跡的遼寧省博物館明代仇英所繪的版本。其中台北故宮的清苑版色彩最鮮豔,拿來製作多媒體影片效果最好,相較之下,北京故宮的張擇端版幾乎已成黑白片,而且只剩下半截。以下就來談一談北宋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的傳奇。

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據說是宋徽宗時代所繪,在靖康之難時隨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之後幾經輾轉到了南宋的奸臣賈似道手中,在元代回到宮中,接著又被人以贗品掉包偷出,到了明代在高官幾經轉手後到了嚴嵩父子之手,嚴嵩倒台被抄家這幅畫第三度回到宮中,這時傳出有內臣偷畫將之藏於溝縫中準備攜出宮,不料當晚大雨畫被泡爛,實際上偷畫的是大太監馮保,他故意製造畫毀於大雨的假消息以杜絕人家的追查。

接著在清初這幅畫幾經輾轉到了湖廣總督畢浣的手中,畢浣死後本畫第四度被收繳進宮。這幅畫在北京宮中歷經英法聯軍與庚子事變都沒有受損,直到1924年溥儀將本畫帶往長春滿州國新京的宮中。1945年滿州國戰敗,想要搭機逃往日本的溥儀在瀋陽機場被蘇聯紅軍俘擄,隨身攜帶的一個木箱被拋棄在機場,裡面就裝有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這只箱子後來輾轉送往東北博物館庫房收藏,本來還以為是贗品,直到1950年後被鑑定認為是真品才送往北京故宮,這是第五次回宮。

文革期間這幅畫被林彪黨羽的海軍政委李作鵬借出強佔,林彪垮台之後才又收回。由於這幅畫並非一直在宮中而是幾進幾出,中間被臨摹掉包損毀,所以一直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不過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的神奇經歷倒是一個極佳的電影劇本,精采程度應該遠超過好萊塢虛構的「達文西密碼」或「國家寶藏」。

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長528.7公分、高24.8公分,相較於清苑版長1,152.8公分、高35.6公分,差不多只有一半,比對其內容從汴梁城門進入之後的左半幅,也就是皇城的部份整個不見了,據研究有可能被奸商截去當成另一幅畫賣了。上海世博中國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就是以張擇端版的「清明上河圖」為基礎製作的,所以也沒有皇城的部份。

(圖說: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的末端,可見城門進來經過一段街道不久就被硬生生截斷了,皇城部份完全不見。)

(圖說:清苑版的「清明上河圖」的末端,可見金明湖與皇城,並且是完整的收尾。有可能清苑版繪製時張擇端版還是完整的而被宮廷的畫師參考過)

為什麼「清明上河圖」能夠在上海世博中國館擔任詮釋「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主題的任務,以下請聽我的說明。

一千多年前中國北宋時代的京城汴梁承續唐朝的高度文明發展,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擁有一百三十萬的人口,當時倫敦或巴黎的人口還不到十萬人呢!

這一百三十萬人絕大部份都是非生產性的人口,譬如皇族、官員、軍人、商人與服務提供者。這麼多人口的物資要如何供應?幾乎全部來自南方盛產稻米的農業地區,為了運輸這麼多糧食,所以開鑿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這造成了宋代航運科技的發達;而為了與遠方交易,更產生了最初的匯兌制度與支票、鈔票的型式。

為了解決這麼多人口的居住問題,於是發展出模組化的房屋建造方式以加快建築速度,而建築物的密度增加後連帶而來的日照、通風、防火、排污,甚至精神生活層面的問題都必須加以考慮,其智慧的結晶就是「風水」!

中國的風水是很科學的,居住在傳統中國城市中你更能感受它的道理。中國雖然面積很大,但人口更多,自古以來土地就很缺乏,最好的土地要用來種植更多的作物以餵飽那麼多人口,不可能像歐洲一劃幾千畝地只是為了一個貴族打獵的莊園。

中國文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借景、造景等手段在很小的空間創造田園生活的感覺,也懂得利用照壁來獲得陽光與使用馬頭牆的間隔來防火。總之,對於高度密集的城市生活方式,中國比其他國家先行了幾百年,這些傳統智慧似乎可以對現在的城市化問題提供一些解答。

除了上述,汴梁還是歷史上最開放的城市。皇帝對人民寬厚,社會風氣自由,大量的外國人來往定居,城市商業交易興盛,商人地位受到尊重,財富累積快速,也有許多娛樂業與夜生活,這些在今日城市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在古代是難以想像的。如果我們說汴梁是古代最接近資本主義的城市可能也不為過。

我們常以為唐朝是最開放的年代,其實唐代只是對貴族開放,老百姓還是被嚴格管制的,譬如長安的街坊制度,人民晚上有宵禁是不能外出的,而且交易一個月只有一天,在長安城的東西兩邊各有一個市場,這就是今天我們說「買東西」這一個詞彙的來源。

到了宋代中央權力不再那麼嚴苛,人民紛紛把原來封閉的坊牆鑿一個洞來作生意,一個接一個,就是現在沿街開店的起源。其次百姓晚上可以外出,才有豐富的夜生活可言。整個社會充滿開放繁榮,這是宋代的特點,是唐代所不具備的。

也因此「城市」的觀念才第一次出現,我們現在習慣講「城市」City,其實「城」與「市」是兩個不同的觀念,一個是castle,以防禦為主,一個是market,以商業交易為主,所以從前只能稱「城」,宋代以後才有「城市」的興起。因此中國館要談「城市」的主題,當然要追溯到北宋的汴梁開始。

我們上面講了這麼多宋代京城汴梁的城市發展智慧,非常巧的,清明上河圖的背景正好就是北宋的汴梁,這使得這幅畫成為詮釋中國館主題最佳的表現工具。

以上也是我在2012年,美國博物館學會在明尼亞波里斯舉行的年會上以”To look for Chinese Wisdom in Urban Development”(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題發表英語演講的內容。

(圖說:在美國博物館年繪上以To look for Chinese Wisdom in Urban Development為題發表演講。)

接下來我們可以來談談「動態百米長卷」,也就是「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這個概念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概念的想法最初是我每次在桃園機場搭飛機通過安檢時,總會看到旁邊牆上有一幅很長的燈箱,燈箱中出現的就是清明上河圖。我每次都在想,假如畫中的車、船、人、馬都會動那該有多好。可惜我沒能在台灣賣出這個創意,直到我成為中國館的創意總監才得以實現。

(圖說:桃園機場安檢旁邊牆上「清明上河圖」的燈箱。)

那麼為什麼是百米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中國館最高的樓層每一面是128米,其中有一面不知道要做什用途?於是我說,就讓我們弄一面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來把它填滿吧!這就是後來你們在中國館看到這幅寬達128米投影展示物的由來。

具體的製作方式是將原畫的車、船、人、馬等打算讓它動的元素都塗掉,留下空的背景,再以動畫的方式製作所有會動的元素,分別在電腦中合成回原來的背景。在現場則是以多台投影機拼接的方式構成一幅長卷動態畫面。

說的很簡單,但製作上的挑戰是時間。由於從方案決定到正式展出時間不到一年,這麼大的製作量不是一般小公司能夠勝任,所以最後是由水晶石公司動員了數百名動畫師來負責這個項目的製作。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在中國館獲得的巨大成功超出了大家的預料,連帶而來誰是原創者就變成眾說紛紜、混淆不清了。由以上的說明可知,主題結合型式的創新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而不是製作。原創者的創意是無限的,我們既然能夠創造出動態長卷畫,也就能夠繼續創造下一個新的型式,而製作者只能等待新的型式出現後以勞力來提供服務,無法創造新的型式。誰是「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的原創者就很清楚了。

(圖說:「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成為上海世博中國國家館最廣為人知的展示項目。)

世博後台灣出現許多模仿者,其中有一些是當初我去找過他們提過類似方案的,但台灣的業主不喜歡創新,不相信自己人可以想出這種點子,可是當別人做出來之後卻又喜歡山寨,加上承作的廠商胡亂吹噓,最後就搞不清楚誰是本尊了。對於真正的原創者,這一場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不會停留在原點緬懷過去而是繼續創新,文創產業不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嗎?

以上是今天的內容,我是甲必丹姚開陽,我們下一回再見。



【回首頁】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