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10:文創產業創業者應該知道的第一件事

各位好,我是姚開陽,歡迎加入「甲必丹如是說」的節目。今天要來談「文創產業創業者應該知道的第一件事」。

很多年輕人喜歡投入文創產業的創業行列,因為文創產業的進入門檻比較低,工作似乎很自由、不必看上級臉色、而且還很有趣,政府也有意無意導引年輕人走向這條路,無論是開個咖啡廳、搞個手工作坊、拍拍自媒體,或成立動漫工作室等等。

我從1977年進入職場,到2017年退休,工作正好40年,其中只當了3年打工仔,其餘都是創業當老闆,甚至我在進入職場之前就已經開過餐廳,創業的經驗可謂豐富,而且我所從事的工作一路都與文創產業有關,其實當年還沒有「文化創意」這一個名詞,我可以說是這個產業的先行者。但是由於我本來並非企業管理或金融的背景,只是憑著創意人的浪漫想像就去創業,因此各種經營上的低級錯誤自然難免,更曾經遭遇過多次失敗,我想,這些經驗應該值得年輕創業者的參考。

首先,我們來談「為什麼要創業」。許多人以為創業比較自由,無論是時間的自由或是工作的自由,而且不用看上級臉色,假如你是這麼想的話就大錯特錯了。當你一旦開始創業,就是你與你的興趣、休閒、家庭生活拜拜的時候。在公司上班天塌下來有上面的人扛,自己創業天天都是上班天,容不得你偷懶,因為浪費的每一分錢、每一秒鐘都是你自己的。

創業一般都是因為自己有想法或是技術,在別人公司上班得不到實現的機會,所以來創業完成自己的夢想。年輕人有這樣的理想很值得鼓勵,但是否所有創業者的想法或技術都是經得起考驗那就是個問題。很多年輕人因為看得不夠多,以為自己的產品很有競爭力,其實是敝帚自珍。

譬如開餐廳取個自以為很有創意的店名,再搞個文青風格的裝潢,就以為顧客會自動上門,但如果你的東西不好吃,那些都是沒有用的,因為廚藝才是餐廳的根本,如果你是在家都不下廚房的人,憑什麼敢去開餐廳?

創業者必須對自己的優勢有理性客觀的認識,同時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接下來才能談如何創業。創業首先面對的是「資金」,許多年輕人創業是用自己的積蓄,或加上父母的贊助,但這通常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階段勢必要尋找外部的投資者,這時就得對資金有一定的常識。

在創業初期最先找的外部投資者有時被稱作「天使投資」,天使投資通常是個人而非機構,而且是有市場商業經驗的資深人士,他的投資金額不會高,相對的也不會有太多繁瑣的過程,憑他的經驗與直覺就投入。天使投資因為是在初期進入,所以股價一定很低,將來若成功發展就能產生很大的獲利,如果不成功也損失有限。

創業者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所有資金都是有成本的,因為來投資就是想要獲利,否則不如放在銀行定存都還有一點利息,因此銀行定存利率就成為獲利計算的基準點,低於這個利率都算虧本,這就給經營者帶來壓力,因為投資的股東會時時鞭策你幫他賺錢,所以說投資者的資金成本是最昂貴的,甚至超過銀行貸款。

很多人搞不清楚這個道理,銀行貸款雖然要付利息,但是銀行在你賺錢的時候不會分你的利潤,而且只要你準時繳息,銀行也不會緊盯你的營業績效,甚至還不出貸款時,銀行只會照法律規定進入債務程序,不會有過激的舉動,因為銀行經理只是受雇的打工仔,損失的又不是他自己的錢。

股東就不一樣了,股東對投資獲利的期待往往比銀行貸款利率高得多,讓你每天都充滿了壓力,如果公司賺錢股東是最大的獲益者,如果公司虧本你不要以為可以逃避,與銀行呆帳不同,股東投資的是自己的錢,對於損失的反應可能超過銀行經理很多倍。更何況現在投資者在投資時往往要求簽所謂的「對賭條款」,也就是當獲利不如當初承諾的標準時,你必須照價買回。

這是很恐怖的事情,公司營運狀況不佳資金已經捉襟見肘,還要掏錢高價贖回股份,一下子就會讓經營者陷入困境,許多創業者就是這樣失敗的,我就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投資者錢進來的第一天就是你壓力的開始,它就像跑步機一樣愈跑愈快,讓你無法停下來喘口氣,因為資金都是有成本的,你要絞盡腦汁去用它賺更多的錢來滿足股東獲利的期待,如果本業暫時用不了那麼多,也要想辦法去購置資產或做轉投資,讓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所以花投資者的錢還得有本事。有些經營者一增資就買跑車、換豪宅是很笨的作法,因為那不是你私人口袋的錢,那是讓你天天睡不著覺的壓力。

還有另一種投資者venture capital,台灣叫做創投,大陸叫做風險投資,其實大陸的翻譯比較準確。在數位內容時代資策會為了它的業績,大力推動創投投資這一類公司。其實很多經營者對於創投的性質未必清楚,創投與一般產業投資者不同,它是有退場機制的,一般最多是七年就必須退出,因為創投幕後的金主是在市場尋求高風險、高獲利的對象,太長期的投資不符合資金運用的效率。那麼七年時間到了要如何退場呢?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上市上櫃,當公司上市或上櫃,創投就藉機拋出股份給股民,賺取差價然後轉移資金到下一個對象,這就引來我們想要談的第二個問題。

不管你原來的想法是什麼,只要你引進創投的資金,你就無法不上市上櫃,因為那是他們在投資協議上寫明的。許多經營者搞不清楚上市上櫃的意義,以為能上市上櫃也不錯,好像公司的形象就高人一等,創投也會常常灌輸你上市的好處,什麼將來才能擴大規模永續經營啦,容易吸引與留住人才啦等等,但是上市上櫃會面對那些問題,創投未必會一五一十的告訴你。

上市上櫃就必須聘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簽證,每年的費用是以前的幾十倍,然後會計流程變得十分複雜,財會部門的人力大幅增加,公司主管要花更多時間應付繁瑣的報帳規定,每到年度查核如同大軍作戰,這些不但看不到產值,還會影響原來的生產力。如果公司原來的會計流程不是很符合規範,那麼這個成本還會倍增。

有沒有上市上櫃最主要的差別是,沒有上市的公司股票不能在公開市場交易。公開市場的好處是買賣的對象是股民大眾,吸收資金或脫手都比較容易。在進入上市上櫃之前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公開發行,一旦公開發行就會比照上市公司受到金管會的監督與限制,這對自由慣了的文創產業經營者恐怕會十分的不習慣,甚至動輒得咎,譬如關係企業交易,或內線交易,一不小心就會去吃牢飯。

也就是說,因為上市上櫃公司的資金是來自股民大眾,所以必須受到更嚴格的監督以防止弊端,但非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則是個人行為,風險須要自負,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差別,這是許多走上這條路的經營者當初始料未及的。

而且公開發行就必須透明化,包括財務、業務與人事都必須如實刊載並且上網公告,機密被沒有公開發行的對手看光光,很容易被找到弱點。更有趣的是,由於文創產業有許多人是很愛面子的,她原來在外面吹噓的高學歷在公開發行後馬上見光死,形象頓時跌落谷底。

這就讓許多公司經歷公開發行準備上市上櫃之後又撤銷,一來一回損失許多金錢和時間,這些都是平白的損耗,而且因為經營者注意力都被導引到上市上櫃,耽誤了業務的發展,這是莫大的機會成本,有些甚至因此破產而消失。

就算終於走到上市上櫃那一天,能開香檳慶祝退場的也不是你而是已經獲利了結的創投,因為原始經營團隊都要被鎖股一段時間不能買賣,所以上市行情你是享受不到的。而且創投為了在退場時賣到最好的價格,還會製造許多利多消息譬如業績或未來,而這些支票都要被鎖股的經營團隊去兌現,如果這個利多被吹噓過頭難以實現,經營團隊就要面對憤怒的股民,因為他們當初投資時是買在高點,往後的股東大會場面就很難看了。

上市上櫃之後你會發現離你本來創業的初衷愈來愈遠,每天面對的都是金錢遊戲。「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票」講得容易,卻很不容易做到。如果幸運成為股市大腕,如果不幸,遇上股市大鱷,就一切一場空了。

這當中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值得提出來探討的那就是,為什麼要上市上櫃?如果不是有極大的利益,值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

上市上櫃位的目的,是因為容易吸收大眾資金,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真的需要那些資金嗎?如果你是以人為主的設計公司,或是以接專案為主的業務型態,資金周轉需求很少,投資者的資金會因為沒有用途而閒置,就無法達成投資者的預期回報,這一定會出問題的。

其次如果你因為擁有特殊技術或受歡迎的產品而獲利頗豐,自己關起門來賺就好,又何必為了不需要的資金讓別人來投資,分享你的利潤呢?所以有許多高獲利的公司永遠不上市櫃,就是這個道理。

需要上市上櫃的唯有資本密集的產業需求,譬如擴充產能買設備建廠,或經營場地土地開發,需要大筆的資金,才需要公眾的投資。上市上櫃必須是因為對資金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滿足虛榮成就感。

但是許多文創相關產業的公司經營者對於為什麼要吸收投資並沒有清楚的概念,甚至有些是公司已經有一個財務的大黑洞,吸收資金是為了彌補那一個洞。可是我們要知道,沒有一個投資者願意拿自己的錢去填別人的坑,所有的投資者都只會把錢投入在一個預期獲利的商業模式上,在這種況下經營者就會做出假的商業計畫,甚至假的財報來矇騙投資者,最後投資的錢並未進入商業計劃使用,而是優先拿去填黑洞,最後仍然無力回天。國發基金投資的標的就真的發生過這個案例,是我親眼目睹的。

與資金有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公司的型態與資本額的計算,公司有分「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股份有限公司有印股票而有限公司沒有。此外有限公司是合夥開公司的概念,每個股東的權利是平等的,決策要過半數,通常沒有董事會。但股份有限公司是根據股票的持有數來投票,而且一定有董事會。許多文創公司規模很小,多屬有限公司甚至是商號的型態,但若想要走上市上櫃的路,則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至於個人工作室或商號暫時不在討論之列。

到底是有限公司好還是股份有限公司好?我個人認為如果你不想擴大經營,就不必去碰股份有限公司那種麻煩。有限公司只要股東同心,其利斷金,比較符合文創產業的個性,而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者成分複雜,心懷各異,與文創產業經營者恐怕很難相處。

其實對於真正有牛肉的公司,純粹拿錢來投資的股東是最沒有價值的,理想的投資者是所謂策略性的投資夥伴,也就是不僅是資金的投入,還有業務或是技術的互補性,要不就是知名的企業或形象良好的個人,能夠帶來資金之外的好處。所以募資的時候不要見錢眼開,以為拿到籃裡的就是菜,不良的投資人有時對公司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這是我實際遇過的經驗。

接下來談到資本額。以前政府對於登記公司有最低資本額的限制,現在已經取消了,所以理論上一塊錢也可以登記為資本額,但實務上太低的資本額會產生營運上的一些問題。

有些新創公司為了省錢把資本額設的很低,以為這不過是形式,但由於資本額代表有限公司所能負的有限責任額度,如果太低,沒有人敢把業務交給你做,因為你能承擔的責任太低了。如果一元資本額的公司去承包一億元的工程,跑路了也只需要賠有限責任的一元,請問有那個單位敢發包給你?

我看過許多公司發展到很大的規模,資本額卻仍然很低,頭重腳輕會產生很多問題。向銀行貸款也會因資本額太低而無法貸到。所以創業者對於資本額的設定仍然得多想想未來的發展,這絕對不是形式。

過去常有登記資本額卻沒有實質資金到位的情況,因為資金可能只是應付驗資臨時借來的,驗完馬上提領歸還,我相信有些文創公司可能有這種狀況,但是請注意,如果是有限公司,這是違法的。至於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先登記總資本額再分批增資,不過這和上述是不同的狀況。

這邊需要解釋「有限責任」的觀念,這對年輕創業者十分重要,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搞不清楚。公司不等於個人,公司有多少資本額就承擔那樣的責任,股東只是投資人,資本額賠完就沒有責任了。許多創業者把有限責任公司經營成無限責任公司,把自己的全部財產甚至生命都賠上。不了解現代商業觀念卻要來經營企業,就會造成這種悲劇性的後果,我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明白,而是經過慘痛的經驗教訓之後才了解。

今天我們只夠時間談文創產業創業者應該知道的第一件事情,未來我們還會談公司的經營管理與實務經驗,請各位繼續收聽。以上是今天的內容,我是甲必丹姚開陽,我們下一回再見。



【回首頁】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