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06:論VR及AR用在博物館與主題樂園的體驗

各位好,我是姚開陽,歡迎加入「甲必丹如是說」的節目。今天的主題是「論VR及AR用在博物館與主題樂園的體驗」。

現在博物館、展覽或是主題樂園,人人言必稱VR、AR,好像是什麼了不起的高新技術,以為能帶來扭轉乾坤的效果。我對此深不以為然。

首先,我對台灣把VR與HMD,台灣稱為頭顯或是VR眼鏡的設備畫上等號,非常的反感。這構成了名詞上的混淆,也不利於VR的發展。

”VR”原來是”Virtual Reality”的簡稱,台灣稱之為「虛擬實境」,大陸稱其為「虛擬現實」。它是指用電腦及時運算的虛擬影像,讓體驗者達成如同身處於真實環境的互動效果。

VR是一個系統的觀念,包括VR引擎、3D動畫與電腦圖學、傳感器、AI人工智慧、互動內容製作,以及各種顯示體驗設備,包括沉浸式投影、動感平台、互動工具等等。HMD只是顯示設備中的一種選項,並非絕對必要,卻擅自壟斷VR的名詞,這是對VR的褻瀆。

VR很早就出現並且進入商業運用,但是將VR與HMD頭顯畫上等號,甚至壟斷VR這個名詞卻是比較後來的事情,而且是由設備的硬體廠商開始。這讓大部分人產生一個錯覺,當他們說到VR的時候其實是指那一台頭顯設備,而不是指整個系統,這就好像我們說看電視,指的是看那一台電視機而不是電視節目一樣。這個誤會讓想要引進VR的業主走進一個誤區,最終沒有人成功,VR也被汙名化了。事實上VR無罪,問題出在頭顯。

VR現在被硬體廠商講的很神,好像是最新出現的高科技,事實上VR或頭顯都不是新鮮玩意兒,上個世紀末我在迪士尼的室內樂園Disney Quest就體驗過,當時已經差不多商品化了,但是直到今天都沒有普及,連迪士尼自己都放棄使用,可見一定有甚麼無法克服的障礙,這個障礙不見得與技術有關,更多是商業上的問題。可是台灣一向是「科技掛帥」的工程師思維,看錯重點自然無法瞭解問題出在哪裡。

當年在Disney Quest,每當上一個使用者體驗完,就會有一個助理用濕巾擦拭消毒,再交給下一個使用者,當時現場有8個機台,所以有8個助理,一天三班,這樣的人力成本連財大氣粗的迪士尼都支持不了,台灣的博物館或主題樂園做得到嗎?

我的實際體驗是,當我接過擦拭完的設備戴上,濕氣還沒消散,甚至上一個遊客的體溫還在,由於這是緊密接觸五官的設備,感覺非常的噁心。當時還沒有Covid-19的顧慮都已經覺得難以接受,如今在疫情的當下,誰敢冒這個風險?甚至政府可能就直接下令禁止了。對於頭顯,衛生的問題永遠存在,除非廠商開發出一次性使用的設備,但是這可能嗎?

一次性使用的頭顯不可能,但是家用的頭顯卻是可能的。事實上頭顯本來就是for個人化的消費商品,把家用設備當成營業的生財工具給公眾使用,才會產生衛生上的矛盾。

我們必須打破VR等於頭顯的謊言,才能看出VR真正的價值。事實上我們早已經大量使用VR在博物館展示與主題樂園體驗,典型的例子是模擬器Simulator。譬如我們在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建置的貨櫃輪駕駛模擬系統,完全擬真的駕駛台包括舵盤、俥鐘、電子海圖、雷達、儀表全部連動,透過顯示器模擬的窗戶看到港口與周遭海域的景象,體驗者可以駕駛貨櫃輪出港遠航或進港靠碼頭。它的核心技術就是VR,但是完全沒有使用頭顯。

又如我們在屏東海生館的海生爬蟲區,以立體投影模擬的大洋池裡飼養侏儸紀時代的海底恐龍,這不是動畫而是VR,因為它是即時互動的,譬如飢餓時就會獵食,吃飽了就對獵物視而不見,所以還能由導覽員表演餵食秀。從2006年開幕到今天15年了,仍然是海生館最熱門的項目。

(圖說:屏東海生館以立體投影VR模擬的大洋池裡飼養侏儸紀時代的海底恐龍。)

為什麼要用VR虛擬實境,因為現實上不可能養一缸兩億五千萬年前侏儸紀時代,身長25米,巨大兇惡的長頸龍與滑齒龍,所以必須用VR的方式讓它們復活再現。除此之外還有研究上的目的,許多史前生物只有化石,研究者不知道它們是如何運動的,透過VR模擬,就可以驗證古生物的生態行為,而且當發現新物種化石的時候,也可以丟入池中與原來的生物產生互動。

這也就是為什麼海生館堅持要用VR而不要用動畫的原因,因為VR的即時互動能模擬生物的行為,隨時因外在的因素而改變,而動畫則是固定內容,就像電影一樣,遊客只要在大洋池前坐上十幾分鐘就會發現它是重複的。遊客花那麼多時間與金錢,千里迢迢來屏東海生館,不是要來看電影的,電影在那裡看都可以,海生館希望遊客相信大洋池裡的恐龍是真的,所以堅持必須使用VR技術,這就帶來極大的挑戰,以當時的電腦效能,能夠讓16米寬,而且是雙通道立體投影,還加上環境特效的展示運行順暢,可以說是VR技術的極致,但是這也與頭顯毫無關係。

明明我們在博物館已使用VR技術多年,現在VR這個名詞竟然被單一的硬體壟斷,所以你就可以瞭解,為什麼我會這麼反感了。

接下來我要談VR在主題樂園的應用。近來許多科技大廠熱衷於推動將頭顯產品引入主題樂園市場,這當中有許多盲點。

首先,這些科技大廠習慣的是B2C家用消費產品的模式,單價要壓在幾萬元以內、銷售量要幾百萬支以上,可是主題樂園是B2B的市場,每一張單子恐怕幾十支的量都不到,如果每支單價還是幾萬元,一張訂單連個一百萬台幣都沒有,那這個生意就可以不必做了,因為全台灣才幾家主題樂園?全部買你的產品也不到台幣一千萬的營業額,不夠科技大廠開門一天的成本,這算甚麼市場?

這些科技廠商往往習慣從低價競爭的角度看市場,所以他們用成本便宜的理由去說服業主。但是價格從來不是主題樂園業主考慮的重點,主題樂園的設備都很昂貴,但是它能夠讓你得到在家裡無法達成的體驗,這是遊客願意花很多錢來主題樂園玩的理由,也是主題樂園業主再貴也願意投資的原因,如果在家就可以玩得到,這種東西基本上在主題樂園就不會出現。

現成的例子就是”Wii”,它比許多主題樂園的項目都好玩,還特別便宜,但就是沒有業主會用它。Sony PS與arcades game所謂街機的矛盾也類似,PS上的遊戲比許多街機都精緻,直接裝到街機台上來玩不是很好?但為什麼沒有人這麼做?這個現象值得深思。

所以這不是成本的問題,主題樂園業主可以接受單價幾十萬而不是幾萬元的個人裝具,但這不可以是在市面上買得到的消費產品,所以那種把遊客自己的手機夾在頭顯上的產品在主題樂園是行不通的,因為手機多少錢大家心裡有數,拉不高價值感,必須是重新整合包裝過的專業產品才可能賣進主題樂園市場,兩者必須涇渭分明。這不僅是技術的思維,更是商業的考量。

現在主題樂園裡若是看到有頭顯出現,許多是由設備廠商主動免費提供試用的營業型態。如果頭顯真的要用在主題樂園,那麼應該要怎麼用才好呢?現在廠商的思維多半被遊戲業者所侷限。遊戲與主題樂園看起來好像有關係,其實是不同的。遊戲是在家、個人化、長時間的體驗,主題樂園則是在外地、群體化、短時間的體驗。主題樂園要求大流量、批次前進,所以太多的互動是不被容許的,雖然宣傳上強調互動,事實並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

我們觀察現在遊戲業者提出的主題樂園解決方案,絕大部份都是戴著頭顯打槍,所差只是打殭屍還是打恐龍而已,這就未免太沒創意了。如果主題樂園要設立一個類似生存遊戲的射擊項目,在現貨市場上就有許多實體的套裝產品,包括真實戰場造景,槍有火光、巨響、後座力甚至能退殼,被擊中還有體感,這才是主題樂園要的射擊產品,而不是戴頭顯的VR虛擬。

你可能會說,VR虛擬的比較便宜啦!那你就太不瞭解主題樂園產業了。主題樂園裡隨便那一個遊具都價值好幾億以上,錢豈是問題?能吸引遊客上門好玩才是關鍵。遊客今天花鈔票進場,你想他希望得到甚麼樣的體驗,會是戴個頭顯在家徒四壁的空間中,像個傻子一樣拿根棍子比劃?這種型式高雄義大前幾年曾經嘗試搞過一次,最後默默收攤,因為遊客覺得不值得。

另一個設備廠商常見的盲點是推銷所謂的「虛擬過山車」。過山車台灣稱做雲霄飛車,是很昂貴的遊具,再加上所占空間與周邊造景的成本,所以一向是主題樂園裡的核心項目。結果你想說服業主用頭顯把遊客的眼睛蒙起來,不讓他們去看業主十幾億的投資,而是來看你十幾萬元作的廉價虛擬場景,有業主會這麼做嗎?難怪到今天還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

頭顯不是不能用在主題樂園,但絕對不是現在這種用法而應該將頭顯包裝隱藏在專門設計的主題與體驗系統之中,這樣才有價值。要知道主題樂園業主願意花幾億買的是體驗而不是機器,如果廠商還停留在硬體設備的銷售業務型態,這件事就很難成為一個有效的business model,因為價值觀完全不同。

所以每當我聽到有人想設立「VR主題樂園」都不禁失笑。VR是主題嗎?頭顯只是硬體,就像電視機、投影機一樣,只是主題樂園裡使用的設備之一,怎麼可能成為主角?就像現在主題樂園大量使用投影機,但是你有聽過「投影機主題樂園」的嗎?如果沒有,那憑什麼「頭顯樂園」就可以存在?

這是台灣主題樂園與國際主流品牌譬如迪士尼或環球影城觀念上最大的不同。我舉個例子,有一種以懸吊式動感機械與半球幕投影搭配的系統,在台灣營運場地上掛的是「飛行劇場」的招牌,但是在迪士尼樂園卻是叫「飛越加州」,其實兩者體驗的型式完全一樣,但由名稱的差異可知,在台灣是拿硬體設備當賣點,而迪士尼是用主題體驗來吸引遊客。

各位有沒有想過,遊客來是希望得到駕機飛行的體驗,結果我們拼命宣傳飛行劇場的設備,時時提醒遊客這是虛擬的不是真實的,讓遊客無法產生飛行的想像,這根本與主題體驗的理念背道而馳。

其實飛行劇場是迪士尼發明的,到現在都還有專利,但迪士尼從來不會向遊客宣傳飛行劇場的技術或設備,反而在入場的地方以加州小機場飛機廠棚的風格包裝成飛行世紀的浪漫意象,因為飛行劇場的目的是要讓遊客以為他真的駕駛飛機在空中飛行並且俯瞰地面,絕對不能讓遊客感覺上面有機械結構吊著搖晃,地面是投影所產生的虛擬影像。但是在台灣卻反其道而行,顯示我們根本不瞭解主題體驗的真正意義。

你會發現在迪士尼或環球影城裡面,你絕對不會看到場地標示這是4D電影院、雲霄飛車或是激流湧進,而是「魔鬼終結者」、「哈利波特」或「加勒比海盜」,因為這才是遊客想要體驗的。

其實迪士尼或環球影城買的設備不見得比台灣的主題樂園先進,但是結合主題包裝,他的價值感遠超過我們。結果台灣的主題樂園陷入不斷購買昂貴新設備以滿足遊客追求刺激新鮮感的錢坑,最後無以為繼。反觀迪士尼或環球影城的設備則可以使用很久,因為他們的重點不在硬體而是主題,因此能夠成為一個善性循環的商業模式。

台灣最大的問題是純硬體思維,而且以為技術可以解決一切。2009年3D電影「阿凡達」上映,許多所謂的專家學者紛紛表示台灣的電影有救了,好像3D一出,台灣的電影產業就如大旱之望到雲霓,可以一飛沖天。

2010年有一場關於3D的論壇,會中我是唯一的烏鴉,不但大潑冷水,還預言這一波3D的炒作熱潮不出三年就會衰退變成泡沫,台大的教授還和我辯論,雙方相持不下。最後證明我的預言是對的。關於3D電影的話題我會在另外一集的節目中再敘述。

然後2015年冒出一家叫做Magic Leap的公司做了一個鯨魚在體育場中躍起把水花濺到觀眾席的影片震驚了全世界,掀起AR的熱潮。所謂AR是Augmented Reality的簡稱,是將虛擬影像與現場實景結合,感覺更身歷其境而且真實。AR的關鍵是實景的拍攝與對位合成的技術,其中虛擬影像的基礎仍然是VR,可以這麼說,AR是VR的加值應用。

我憑我對VR的經驗覺得那段影片非常可疑,太不合常理,應該是用後期製作造假的,然後又有一堆認為AR時代即將來臨而興奮的學者與我辯論,說我見不得人好。問題是Magic Leap只透過網路發表那些影片,卻從來沒有人現場實際體驗過,所以無法證明,但是這家公司已經藉此募到幾百億美元的資金。

到了2021年Magic Leap終於承認那些影片是委由紐西蘭的weta digital用動畫製作的,與我猜測的一模一樣,但這種行為不就等於是詐騙集團嗎?所以不要以為那些所謂科技大老的發言就是金科玉律,他們也有盲點,甚至私心,有些根本是在炒作帶風向,Magic Leap的例子絕對不會是單一的,台灣也有可能發生,我們等著看。

然後最近我又聽到有學者興奮的說,太好了,以後只要戴上VR眼鏡,就可以進入歷史穿梭遨遊,和古人對話。講的好像只要有設備,內容就會自動產生一樣。

這是華人社會的通病,我們總是想要尋找一種能一夜之間讓功力增進一甲子的仙丹妙藥或是葵花寶典,而不從系統性去思考。 照這些學者的想像,去找靈媒觀落陰可能還比較快。

以上是今天的內容,我是甲必丹姚開陽,我們下一回再見。



【回首頁】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