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全景畫廊(1-049.2 )

錨(anchor)是船隻停泊時固定船位的工具,原始的錨出現很早,最少有數千年歷史,最初是把一塊用繩子繫的石頭拋下水就能達成固定船位的基本功能,後來逐漸演變,形成下方有抓勾以利抓住海底,上端有一根垂直交叉的棍棒以便在海底將錨立起,頂端有環可栓錨鍊「十字錨」(admiralty anchor,又稱海軍錨)的型式,這種錨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究竟從何時開始出現,有人說中國的北宋,但我在龐貝古城看到出土的一根鐵錨,與這種十字錨的型式一模一樣,可見至少出現了兩千年以上。

早年錨是放在甲板上,需要用時由人力將錨拋入水中,後來錨愈來愈重,必須靠吊車拉起,並用繩索綁在船舷邊以利投放,在整個風帆時代與蒸汽輪船初期都是採用這種型式(如圖示)。後來軍艦改用「山字錨」(stockless anchorstockless anchor,又稱無桿錨),也就是用可收合的板鏟來代替抓勾並且沒有錨桿,就可以直接栓在錨眼上,並以前甲板的捲揚機收放,不再需要使用吊車了。在這兩種基本的錨型之外還有很多種變型,在此不贅述。

拋錨時必須逆風逆流,拋錨後讓船自然往下風處移動到拉緊錨鍊為止,如此才是真正的固定,如果風與流不同方向,就得權衡何者為大。在河流中拋錨更需注意,因為河流從上游到下游流速可能很快,近海口還會受到漲退潮影響,往往一天要移動好幾次錨位。並非所有的海床都適合拋錨,有的地方抓地力不夠可能流錨,海圖通常會標明,有些地方海底有電纜,是禁止拋錨的。

在陸地上汽車「拋錨」代表車輛故障,是負面的意思,但在海上錨卻代表安定﹑安全的意思,所以海事文化最常被使用的圖騰,全世界海軍的徽章幾乎全部都是以錨為圖案。

[歷史全景畫廊總目錄]
﹑ˇ 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