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全景畫廊(2-003)
林爽文事件
台灣由於是移民社會,又地處偏遠,中央鞭長莫及,經常發生動亂,有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說法。在清朝統治期間有三大反抗叛亂事件即:「朱一貴事件」(1721年) 、「林爽文事件」(1787年)與「戴潮春事件」(1862年)。這三次事件都與反清復明有關,像朱一貴自稱明代宗室之後,並且曾攻破台南府城,國號「大明」、年號「永和」,後因閩粵籍內鬨分裂,加上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琅子)率軍由鹿耳門進攻,最終失敗。林爽文事件則因取締天地會而爆發,最盛時全台除鹿港、諸羅與府城外全部被攻陷,連台灣知府都被殺,林爽文建立順天政權,最後清軍由鹿港登陸利用閩客矛盾及原住民之助剿滅,事後乾隆皇帝為了「嘉」獎諸羅被圍城十個月不降的「義」舉而將諸羅改名「嘉義」。戴潮春事件同樣因取締天地會而起,主要發生在彰化,最後也因漳泉矛盾為清軍所乘而失敗。

綜觀這三次民變有許多共通性,遠因是官員腐敗魚肉百姓,近因則是取締天地會造成反抗,但起事者的能力與見識普遍不足,無法建立有組織可持續的力量,最後都因內訌而失敗。族群矛盾也是他們共同的致命傷,朱一貴、林爽文與戴潮春都是漳州人,就很難獲得泉州人的支持,甚至彼此械鬥消耗力量。在事變中客家人的態度尤其明顯,主動組成民團幫助清軍進剿叛亂,事後被朝廷嘉勉封為「義民」 。若說客家人多麼心向祖國倒也未必,主要還是客家人來台較晚,被閩南人排擠到偏遠山區貧瘠之地,想藉此機會翻身的動機特別強烈。

從1683年施琅收台到到了1874年牡丹社事件的200年間,清朝對台灣的統治完全以防止叛亂為主,談不上甚麼建設。牡丹社事件是一個分水嶺,之後外國的入侵取代島內的動亂成為朝廷關注的焦點,沈葆楨被派來台主政才開始較積極的建設。


[歷史全景畫廊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