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全景畫廊
寧海號巡洋艦與寧海一號飛機
「甯海」號輕巡洋艦是民國紀元以來外購的最大型軍艦,本海軍艦政部技術指導,播磨造船所設計建造完成,造艦費用210萬日圓(若含武器彈藥飛機總預算為910萬日圓).。「甯海」艦建造案原來為英國的維克斯(Vickers)與日本播磨造船所競標,最後因英國索價太高、付款條件太苛,中國政府負擔不起才由日本得標。 「甯海」艦於1931年2月20日安放龍骨,10月10日下水,1932年8月26日駛抵上海,9月1日成軍,編入第一艦隊「甯海」艦,首任艦長為原「海容」艦艦長高憲申上校。

「甯海」艦的艦身長為360呎、寬39呎、艙深22呎、吃水13呎、排水量2,526噸,部份位置有1吋的裝甲。 四部艦政本部油碳混燒式鍋爐、三部往復式主機,三軸推進,有10,579匹馬力,最高航速23.2節、 12節巡航時續航力5,000海浬,乘員軍官42員、士官97員、士兵222員。裝備三座雙連裝砲塔共計六門之「三年式」 140 mm(5.5吋)/50倍徑主砲、「三年式」 3吋高射砲單裝六門、 機槍十挺、二座「六年式」雙連裝 21吋魚雷發射管,及二組掃雷用的破雷衛、二具深水炸彈拋射座。

「甯海」艦的設計得到日本海軍艦政本部的支援,參考了當時日本最新銳的小型輕巡洋艦「夕張」的許多概念,但因中方需求的不同,「甯海」艦的設計仍以在江河與近海活動為主,並不具備像「夕張」完全的越洋航行能力,而且基於成本與技術後勤能力考量,「甯海」艦沒有選擇巡洋艦通常採用的透賓(渦輪)主機而是仍使用傳統的往復式主機,讓她的最高航速只有23.2節,雖說在中國海軍的船艦當中已經算是高速,但以世界輕巡洋艦動輒30多節的航速,仍有相當的差距。

「甯海」艦可搭載兩架水上偵查機,一架為日本愛知廠製造之「寧海1號」 ,在「甯海」艦回國時隨艦一同帶回。一架為「甯海」回國後江南造船所飛機製造廠利用原廠的備份引擎自行以福州杉木所仿造的「寧海2號」。日本原廠的 「寧海1號」從機庫取出時需要組裝機翼,較花時間,江南廠製造的「寧海2號」則改成可摺收機翼,飛行整備時間比較節省。

「甯海」艦無論武器或指揮通訊設施包括艦載機對於中國海軍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穎裝備,大量的新裝備堆在體積如此狹小的軍艦上看似不大合理,也影響航行的穩性。事實上「甯海」艦建造的主要目的並非作戰艦而是實驗艦與練習艦,藉購艦的機會盡量要求加裝新設備,以便驗證未來建造軍艦的規格,與逆向工程仿製部份裝備。

不僅如此「甯海」艦同時還要擔任練習艦,讓海校學生熟悉先進裝備的使用。至於真正的作戰艦則是「甯海」的姊妹艦「平海」,在「平海」上才看出比較合理實用的配置。在「甯海」艦的建造過程中,中國海軍也派出大批監造人員駐廠,希望從中學習經驗,培養後續艦的自製能力 ,可見陳紹寬的用心良苦。

不過由於中日兩國的關係在「甯海」艦開工後急速惡化,到了當年秋天發生九一八事變及次年的上海一二八事變更是達到高峰,中國國內也出現批評海軍不應向日本訂造軍艦的輿論,但日方盡量低調,雙方海軍也維持和諧關係,讓「甯海」艦最後能順利交船。

「甯海」艦成軍後經常在南京與武漢之間做為海軍公關宣傳的「形象展示艦」,之後也曾巡航閩海一帶。很特別的是她曾在1933年6月25日趕赴香港攔截東北艦隊叛逃南下的「海圻」 、「海琛」 、「肇和」三艦,希望脅迫將其納入閩系的中央海軍,但未能及時尋獲三艦已經進入廣州。無獨有偶兩年後的1935年6月15日三大艦與陳濟棠發生矛盾再度叛逃, 「海圻」與「海琛」離開廣州意圖北上,陳紹寬聞訊再度率「甯海」艦南下攔截,這一回發射了她的140mm主砲, 「海圻」艦自忖不敵躲入香港,最後由南京方面出面協調,「海圻」 與「海琛」歸軍政部直轄,陳紹寬希望再次落空。

在這段期間「甯海」艦還曾在1934年6月5日由練習艦隊司令王壽廷少將率領赴日參加日俄戰爭海軍指揮 官東鄉平八郎元帥的國葬典禮。根據國際海軍傳統各國都會派專艦赴日弔唁,「甯海」艦於5月31日接獲通知當時 正在威海衛操練,由於時間急迫立刻開航於6月3日深夜抵達日本的門司港,考慮軍艦航行速度較慢,若繼續開往橫濱勢必無法趕得上葬禮,於是日方安排弔唁團團長王壽廷及隨員與儀仗隊等一行人在次晨搭乘火車趕往東京,終於趕上葬禮的舉行。隨後「甯海」艦在6月7日駛抵橫濱,中日雙方進行了許多拜會參觀活動,之後「甯海」艦回播磨廠進塢整修,完工後於7月14日回到上海。 「甯海」艦的這一趟航程是抗戰前少數的軍艦出訪參與國際外交活動,幸好圓滿落幕。

「甯海」的姊妹艦「平海」則是以同樣設計圖日本提供零組件由江南造船廠建造,並聘原「甯海」艦的造船主任神保敏男擔任江南造船廠的技術總工程師負責監造,原訂預算國幣458.8000萬元(若含武器彈藥總預算為764.2420萬元).。雖說採用相同圖紙,「平海」 與「甯海」 仍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平海」剛開工不久發生「友鶴」水雷艇翻覆事件,日本海軍重新檢討艦體重心過高的問題,於是「平海」重新修改圖紙,放棄原來「甯海」的主桅與艦橋整合成三角塔式結構設計,改采利於艦橋後方獨立的輕量化三角桅,這是兩艦的外觀除了有無水上飛機庫之外最大的差異。

「平海」號於1931年6月28日安放龍骨,原預定1933年10月10日下水,不料九一八事變與松滬一二八戰事相 繼爆發,中日關係緊張而影響了日本的零件供應與技術支援,竟然拖到1935年9月28日方才得以下水,比原定 時程足足晚了兩年。等到空艦駛往日本相生港裝置火砲武器完成時已是1936年6月18日,離戰爭爆發只剩一年的時間。「寧海」艦費時一年半就已成軍,「平海」艦卻足足花了五年的時間。

「平海」 艦尺吋與甯海略同,不過吃水稍淺為13呎,排水量2,448噸,四座艦政本部式燒碳鍋爐、一座江南自造的燒重油鍋爐,總數比「甯海」多一座,但主機卻比「甯海」少一部,裝配兩部江南生產的三段膨脹往復 式蒸氣主機雙軸推進,馬力較有三部主機的「甯海」小,只有7,488匹,最高航速21節、 12節巡航時續航力5,000 海浬。

本艦原預定裝配與 「甯海」相同之三座雙連裝砲塔六門140mm主砲、四支21吋魚雷發射管外,3吋單裝高射砲改為三門,另增加57mm 高射砲四門、高速機槍四挺。但在本艦赴日裝配武器時中日關係已經十分緊張,有關高砲與高速機槍部份遭日本拒裝,只好透過上海的洋行改購德國槍砲代替。本艦無水上偵查機,所以煙囪後的外觀結構因無機庫而與「甯海」艦不大相同, 「甯海」艦有的深水炸彈投擲器與破雷衛等在「平海」也都取消。「平海」 艦首任艦長為原「甯海」艦長高憲申。

「平海」 艦在1937年4月1日成軍,取代「甯海」成為第一艦隊旗艦。當年8月上海爆發中日淞滬會戰,江陰的長江江面開始構築沈船阻塞線,「甯海」與「平海」及「逸仙」等艦都被調入阻塞線後方防禦,實際上等於自己也被困在上游不能出海了。 8月16日日本軍機第一次出現在阻塞線上空,江陰保衛戰正式開打, 接下來從八月底到九月初「甯海」與「平海」兩艦均受到日本海軍航空隊飛機攻擊。

但之前多是轟炸南京的日機順便的攻擊,真正大規模的海空戰鬥是從9月22日開始,日本第12海軍航空隊從上海公大機場起飛12架「九二式艦攻」在6架「九五式艦戰」掩護下對阻塞線後方的中國軍艦展開空襲 ,接著航母「加賀」的6架「九二式艦攻」與3架「九五式艦戰」也趕來助攻。 「平海」與 「寧海」 在第一天就被炸傷, 「甯海」發射高砲彈400餘發、機槍彈8,000餘發,「平海」發射高砲彈265發、機槍彈4,000餘發,彈藥消耗過半。「平海」艦長高憲申腰部受傷。

23日下午日本海軍第12與第14航空隊40多架飛機大舉來襲,「平海」艦不敵拔錨上駛, 「甯海」艦亦砍斷錨鏈移動船位,「平海」艦在上駛途中被大批日機追擊,直接命中三枚60公斤炸彈,向左側傾45度擱淺,當晚宣布棄船。24日「甯海」艦亦遭日機60公斤炸彈多枚炸傷,最後力盡艦艏向長江北岸岸邊擱淺並向右舷側傾斜。是役兩艦共陣亡14人、輕重傷49人。之後中國海軍趁日軍尚未進犯之前將兩艦上的武器包括3吋高射炮、機關槍、魚雷發射管等裝被拆走,140mm主砲則由於太重被放棄。

對中國人的歷史而言, 「甯海」與「平海」兩艦沉沒(其實是坐底)於江陰後故事就已告完結,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之後還有續集。事實上日本人在戰役結束後的1938年即將此兩艦浮揚起做應急的修理。由於兩艦存在重心過高的穩性問題,所以先把上部結構與火炮盡量拆卸以減輕重量,然後回到江南造船所進行修補,最後渡海來到佐世保。

1938年7月11日日軍以「第261號令」將兩艦改列為海防艦兼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艦,並將「甯海」改名「御藏」,「平海」改名「見島」,因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造船廠工期繁忙,兩艦的改裝工程便延擱下來,分別泊在相生與佐世保港充做港區浮動宿舍。1941年起汪精衛政權曾經希望獲得此兩艦充實其艦隊,但日本海軍始終未同意。

到了1944年日本在南洋已漸露敗相,由於艦艇損失太快補充不及,便把腦筋動到此兩艦上,將艦級由海防艦改回為二等巡洋艦, 「御藏」 (甯海)在播磨造船相生工廠改裝, 「見島」 (平海)由佐世保工廠改裝,改裝內容為將原140mm主砲換裝為前後各一門「十年式」高平兩用127mm/45口徑砲及五座「九六式」三聯裝25mm機砲,並裝上雷達(22號及13號電探),為了在南太平洋使用,還大幅降低上層建築的高度與重量以增加航海性能。

改裝完成後,6月10日「見島」(平海)改名為「八十島」,6月28日「御藏」(甯海)改名為「五百島」。日本海軍於1944 年6月28日徵召「五百島」(甯海)出征,1944年9月19日該艦於御前崎南方八丈島被美國潛艇“USS Shad”號擊沉,全員包括艦長福地秋二少佐隨船陣亡。

9月25日「八十島」(平海)奉派擔任新成立的第一運輸戰隊旗艦參加雷伊泰海戰,率領由驅逐艦組成的運輸隊支援補給日軍駐守的島嶼,於1944年11月25日在呂宋島被美國海軍航空母艦“USS Langley”(CVL-27)艦載 TBF機所投擲的一枚魚雷擊中船尾而沉沒,同時被擊沉的還有重巡洋艦「熊野」。 「八十島」號生還官兵101人與「熊野」艦490人在「八十島」艦長松村總一郎少佐率領下加入菲律賓的海軍陸戰隊,後大多戰死於陸戰。

中國一直未獲得兩艦沉沒的消息,日本投降後中國駐東京盟總的軍事代表團還到處打聽兩艦的下落,希望能收回成為戰後中國海軍的主力軍艦。最後消息傳來兩艦已經戰損沉沒,中國政府大失所望。

圖為「寧海」艦與「寧海一號」飛機的操演。「寧海」艦的機庫能搭載2架水上飛機,其中「寧海一號」是日本愛知製造的AB-3型,而「寧海二號」則是以日本的備份發動機在江南造船所自行製造的。 「寧海」與「平海」雖說是姊妹艦,但只有「寧海」有搭載水上飛機,因為她帶有實驗性質,而以實戰需求為主的「平海」則無。

[歷史全景畫廊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