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useums News
| ![]() ![]()
發行: 海事博物館群總館長室
|
|
第一號
|
|
![]()
中國軍艦博物館重出江湖
中國軍艦博物館創建於1997年,當時台灣網路時代剛剛開始,大部份人連什麼是網路、如何上網都不知道,遑論創建網站,更不用說建立網路虛擬博物館。中國軍艦博物館可說是開台灣數位博物館的先河。
中國軍艦博物館建立的背景是1995年我在美國華盛頓DC的Navy Yard參觀美國海軍博物館,發現在博物館旁的圖書館是個寶山,裡面藏有大量十九世紀世界海軍的資料,於是我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每天從早到晚去報到,帶回了大量清末與民國時代海軍的史料與照片,並且建立了購買資料的管道。
以這一批資料為基礎,加上我後來從英國、日本、德、法等國得到的大量資料,構成我在雜誌撰寫「中國軍艦史」的基礎,這一系列連載了40多篇超過三年半,是台灣第一次有人系統性地研究中國海軍艦艇史,並透過一幅幅清晰的照片讓人首次看到這些艦艇的本尊,譬如「定遠、鎮遠」。
1997年我的公司決定進入網路產業,首先要作一個實驗性的樣品網站,用什麼當標的呢?最好的方式是使用已經有豐富內容資源的中國軍艦史圖文資料,這就是中國軍艦博物館創立的背景。
|
由於是開風氣之先,當時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案例,而且網路的技術與環境還不像今天這麼健全(想想還是電話數據機撥接的時代),所以我們從實驗摸索開始嘗試技術的極限。
中國軍艦博物館以完全模擬實體博物館的概念來進行,所以有館舍建築、平面布局分為展廳、展室與紀念艦船,並且有電影院與音樂廳、圖書館、會員俱樂部,還有商店進行電子商務銷售,這些觀念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先進的,何況是25年前。 由於我的研究本來就涵蓋面非常廣,所以中國軍艦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依歷史時間軸序包括了∶ 舊制水師、大清帝國、中華民國、戰後新海軍與中共人民海軍。依武裝艦艇擁有者分包括了∶ 中央海軍、地方海軍、偽政權海軍、海關、水警、游擊隊等,這樣廣泛的範圍是研究中國海軍史從來沒有過的。中國軍艦博物館更衍生到海軍兵器、造船、砲台、海軍學校、服幟、海事紀錄等各方面。 中國軍艦博物館的電影院與音樂廳也是開風氣之先,當時網路要放電影視頻示很困難的,我們與中華電信HINet合作開發HiMovie的機制,並利用MIDI的規格在網站製作音樂,中國軍艦博物館的館歌「龍旗海軍」就是這麼來的(到今天還有許多大陸的網站誤以為那是北洋水師的軍歌),海峽兩岸第一次聽到大清帝國的國歌也是在中國軍艦博物館的音樂廳。 中國軍艦博物館在海峽兩岸都造成巨大的轟動,許多人是受到它的影響展開了研究中國海軍艦艇史的生涯,但維持一個純公益性質的網站對公司是沉重的負擔,所以曾經將網址遷移到清華大學的清蔚園,後來又建立自己的主機,由於中國軍艦博物館的資料量體十分龐大,系統靠自力難以更新,後來就逐漸失效。
|
中國軍艦博物館雖然消失了十餘年,但它已經是一個傳奇,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經常提起,因為在之後還沒有看到有任何一個博物館能夠作成這個樣子的。其實所有資料都還在,而且十餘年下來累積更多,唯一只是網站重建的問題。2022年中國軍艦博物館成立25周年的紀念,我們決定讓它重出江湖,從年初開始陸續建置,逐步公開,預定以一年的時間完成。
除了隨著年代的更迭更多新出土的資料增補或修訂之前的錯誤,由於網路科技的進步,新的中國軍艦博物館與過去有以下幾點的不同∶ 一、照片圖檔放大8倍更加清晰細緻,二、增加許多高精緻度大尺寸的歷史場景再現插畫,三、將會員俱樂部聊天室移往中國軍艦博物館FB社群。 同時我們將另成立「台灣海事博物館」、「商船博物館」與「交通博物館群」,部份原來在中國軍艦博物館的展品(譬如商船廳)將移往不同的新館展示,以根據主題合理分配。這些博物館都由「甲必丹研究院」的「海事歷史研究所」管理。 至於這一份Museums News「博物館報」是秉持從前中國軍艦博物館報的傳統重新復刊,初期階段將隨著開館進度的公布不定期發行,而且Fleet News不僅報導中國軍艦博物館,還將報導其它幾個博物館的消息。 我對台灣海事歷史的研究已經超過50年,博物館展示設計又是我的專業,「中國軍艦博物館」等於是我這一生興趣與事業的總和紀錄簿。我當然也希望我的成果能出現在實體博物館,因此我最大的志業就是看到「國立台灣海事博物館」的成立,當然成功不必在我,如果有人能夠超越中國軍艦博物館已經設下標竿的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