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顯榮引日軍入台北
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下了馬關條約, 將臺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台灣仕紳不從組織抗日聯軍,考慮到清廷簽訂的是國際條約,不想讓朝廷為難故自組「臺灣民主國」 ,國號「永清」,並言明事畢後即回歸祖國, 首任總統為原臺灣巡撫唐景崧,但唐無心抗日,從淡水棄職潛逃回大陸,抗日聯軍頓時瓦解,被唐景崧遺棄的廣勇無人節制又缺乏給養,成為暴民在台北城內到處燒殺擄掠,百姓苦不堪言, 於是大稻埕仕紳富商李春生等人協議請求日軍速進城平亂,負責攜帶信函出城尋找日軍的是他們當中最年輕的辜顯榮。辜由台北城出發循往基隆的鐵路在水返腳(今汐止)遇見日軍先頭部隊, 當時日軍還弄不清楚前方狀況不敢輕舉妄動,辜顯榮被帶往基隆港的「橫濱丸」上與預定擔任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水野遵(即「牡丹社事件」的通譯)見面,日軍這時才知道台北城已經無人防守,迅速於6月7日由北門進城, 距唐景崧逃跑不到3天。

事實上當時出城尋找日軍的不僅僅辜顯榮,還有三名洋人分別是美國記者J. W. Davidson 、英國商人Thomason與德國商人Ohly ,而且日軍接通城內電報線連絡上丹麥籍的電報員也告訴日軍城內狀況請他們速來。 辜顯榮後來藉由日人賞予樟腦與鹽的專賣權日進斗金,成為台灣最有錢的家族終生享盡榮華富貴,不過研究辜顯榮的發跡史引日軍入城並非關鍵,主要是後來幫日軍誘捕清剿抗日勢力、建議保甲制度控制社會, 及與林獻堂的台灣設置議會請願運動打對台,才是獲得日人歡心的原因。

相較於輕鬆進入台北城,對日軍真正的抵抗行動從桃竹苗開始,愈往南愈激烈,到10月11日日軍再在南臺灣的枋寮登陸,南北夾擊於22日控制全臺灣。戰事約持續了5個月,是役日軍僅陣亡164名,瘴癘病死的卻有4,700名包括主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台籍義軍則陣亡達14,000名,是謂「乙未征台」戰役。


(圖說)負責替大稻埕商家帶信出城尋找日軍的辜顯榮,由台北城出發循往基隆的鐵路在水返腳(今汐止)遇見日軍先頭部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