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天、曒日(聯鯨)
為了從海關手中取回中國海岸航道測量的主導權,1922年4月21日海軍海道測量局成立,1925年砲艇「海鷹」改名「景星」 ,「海鵬」改名「慶雲」做為測量艇納編,成為最早的測量艇。 之後陸續納編「青天」 與「皦日」 兩艘測量艦艇。其中「青天」號測量艇是由漢口合泰造船廠建造,1923年完工,原為民用船隻,於1928年4月被徵用編入海軍第二艦隊,在江南造船廠改造成軍艦,改裝 費用55,677元。 本艦之艦身長145呎、寬21呎、艙深12呎、吃水7呎,鋼質船殼、排水量279噸。 一座燃煤水管鍋爐推動兩部雙缸三段膨脹蒸汽主機產生200匹馬力、最高航速8節。乘員軍官12人、士官兵51人,艦艏裝備37mm砲一門。 一說本艦與「公勝」艦於1930年互換艦名與任務(即「公勝」號砲艇改裝為測量艦命名「青天」,原「青天」測量艦改裝為淺水砲艦命名“ 「公勝」)。1937年十月「青天」艦被日機炸燬沉沒於江陰龍稍港,當時艦長為葉裕和。 「青天」是國府海軍海道測量局的傳統使用名稱,在戰後自汪精衛政權海軍接收一艘535噸級原名為「鄱陽」的測量艦被命名為「青天」,時至今日現台灣左營海軍海道測量局的營區仍名為「青天營區」。 「聯鯨」艦原為清末海軍大臣載洵的遊艇,1911年完工,造價國幣35萬元(115,500兩)。 艦長173呎、寬25呎、艙深12.6呎、吃水10呎,鐵質船殼,排水量500噸,兩座燃煤鍋爐、兩座往復式蒸汽主機、 800匹馬力、最高航速13節。乘員軍官18人、士官兵76人,裝備英製37公釐機砲兩門、大沽製7.9公釐機槍兩挺。本艦之無線電呼號為"XRC"。 1930年「聯鯨」艦編入測量隊改名「皦日」 ,1937年8月26日在通州洋面執行破壞燈標任務時被日艦及日機擊沉。「聯鯨」艦清末首任管帶為許建華,本艦被擊沉時之末任艦長為謝為良。
(圖說:「青天」號測量艦。)
(圖說:「青天」號測量艦。)
(圖說:「青天」號測量艦。)
(圖說:原為「聯鯨」艦,後改為「曒日」號測量艦。)
(圖說:「曒日」號測量艦就是原來清末海軍大臣載洵在上海江南造船所建造的遊艇「聯鯨」號改裝,本艦是海道測量局一開始就裝備的測量艦。海軍的測量艦主要是測繪海圖、航標的安置與保養管理,由於中國內河航運發達,測量艦艇的需求量很大。「曒日」號測量艦於1937年8月26日在通州洋面執行破壞燈標任務時被日艦及日機擊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