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超勇、揚威
「超勇」 、 「揚威」兩艦當年被稱做稱「快碰船」,即快船(巡洋艦)還裝有衝角能撞擊敵艦之意。由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粽承攬,船體由米契(Mitchell )船廠建造。 「揚威」與「超勇」先後於1881年的7月15與15日完工,兩艦造價共計65萬兩銀。 「揚威」艦 兩艦為木身外包鋼板,砲塔有1吋裝甲、艦橋0.5吋、甲板為0.27吋裝甲,以此薄弱之裝甲稱為防護巡洋艦十分勉強。 艦身長210呎、寬31.7呎、吃水15.6呎,排水量1,350噸。燃煤鍋爐八座、二台三汽缸臥式往復蒸汽主機產生2,677匹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5至16節、巡航8節。 裝備兩門254公釐砲、四門40磅/4.7吋砲、兩門9磅/2.75吋砲、四門諾登飛式4管並排機關砲,四挺10管加特林機關炮,還有四具魚雷發射管,乘員137名,管帶為參將編階。 兩艦是延續李鴻章對"Alpha"級及"Epsilon"級蚊砲船的偏愛而接續訂造的改進放大型,仍由 George Rendel設計。 本級艦的主砲塔設計非常奇特,是以固定式砲塔內裝可轉向式的主砲方式為之,所以砲塔有數個射向的開口(正前方開40度角、左右各開70度角),造型好像亭子一樣。 同級艦日本於同年亦購買了一艘,命名「筑紫」。 「超勇」、「揚威」兩艦由丁汝昌(時正當其任北洋水師提督前)率林泰曾、鄧世昌及中國水兵264人乘招商局的「海琛」號輪船赴英國接艦,1881年 8月3日舉行昇旗,並由英海軍艦長Clayon協助駛回。 這是清朝黃龍旗第一次隨艦航行海外,途中「揚威」曾發 生因缺煤而飄流地中海兩晝夜的驚險事件(原因竟是英國米契爾公司少裝了30噸的煤),「超勇」亦在過蘇伊士運河時觸礁車葉受損。 兩艦歷經萬里遠航而返,終於1881年11月22日安抵天津大沽。 兩艦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皆已老舊,本來不應參戰,果然在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亦稱大東溝海戰)中一開始即因航速趕不上,兩翼落後讓一字橫隊變成了雁型隊,被日軍的主力第一游擊隊發現率先從較弱勢的兩艦下手,造成「超勇」與「揚威」雙雙中被日軍擊燬,「揚威」且為脫逃的「濟遠」艦攔腰撞上而沉,「超勇」管帶黃建勛拒絕屬下搭救隨艦自沉,官兵125人死。「揚威」管帶林履中亦投海死,落水官兵有65人為魚雷艇救起,其餘陣亡57人。
|
![]() (「超勇」級在英國新堡米契爾船廠的船台上建造中 ,後面兩根桅桿是另一艘船。)
![]()
![]()
![]()
![]()
![]()
![]()
![]()
![]() (「超勇」艦自英回國在通過蘇伊士運河時觸礁,螺旋槳受損,不得不再進廠更換新的俥葉。)
![]() (「超勇」 級在船台上,可清晰見到其螺旋槳及舵葉,相較於船體,螺旋槳顯得巨大。 這兒見到的雙葉槳應該是測試時使用,「超勇」 級最終在交船前換裝了三葉螺旋槳。)
![]() (「超勇」艦自英回國在通過蘇伊士運河時觸礁,螺旋槳受損,不得不再進廠更換新的俥葉。)
|
![]() 1886年「超勇」與「揚威」隨北洋艦隊各艦訪問日本長崎港,此次發生「兵捕互鬥」事件。事情發生的緣由是1886年年7月北洋艦隊各艦在訪問海參崴後來到日本長崎港短暫停留,讓「定遠」與「鎮遠」等艦能夠進入長崎的船塢大修 ,在此期間中國上岸遊玩的水兵與日本警民發生兩次嚴重流血衝突。 衝突事件分為兩段,第一次衝突發生於1886年8月13日,中國水兵上岸購物與到酒館召妓,因言語不通或態度囂張與店家發生衝突,日警趕來處理又引發鬥毆,結果造成日警一人重傷,中國水兵一人輕傷。第一次衝突後日方曾要求限制水兵請假登陸,至周日下午北洋艦隊放假半天,當晚由於日警挑釁被毆,再度發生更大規模的鬥毆事件,時間長達3小時,日方民眾上千人參與。最後日方死亡2人,中方死亡5人,日方負傷人數為29名,中方負傷人數為45名。 次年2月中日雙方以互相撫恤對方傷亡為結案方式,由於雙方傷亡人數不同,所以日本支付清廷52500元,清廷支付日本15500元。對於本次事件清廷稱之為「長崎兵捕互鬥案」 ,日本則名曰「長崎暴動」或「長崎清國水兵暴行」 。
![]() 本圖表現在1894年9月17日下午,「超勇」艦已被擊中多處,艙內大火,仍然奮力以前主砲轟擊日艦 ,最後在14:30沉沒。當時姊妹艦「揚威」亦遍體麟傷,喪失戰力,在逃向淺水處避難時被高速逃離戰場的「濟遠」艦攔腰撞擊而沉沒。 大東溝海戰北洋艦隊丁汝昌開始以「定遠」、「鎮遠」二艦為中心的一字橫隊進發,但因側翼的「超勇」、 「揚威」兩艦老舊航速較慢,逐漸落後而變成雁行隊型,終致不能成隊,尤其兩艦接戰即雙雙被擊沉更是影響士氣甚鉅。 後世評論認為丁汝昌不應讓老舊的「超勇」 、 「揚威」兩艦參戰以免拖累艦隊,但戰場之事瞬息萬變,加以信息有限,指揮官臨場權衡全局當下做出的判斷未必都能準確,這當中有相當的運氣成份,後人的事後諸葛未必公允。 日軍選擇先攻擊無關緊要的北洋弱艦而不是從具關鍵性的主力大艦下手,這個決策似乎有點不符日軍的習慣。由於日本海軍亦擁有一艘與「超勇」、 「揚威」同級的「筑紫」艦,對其缺點必然知之甚詳,選擇二艦先攻可能有其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