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立海軍部與外購軍艦
1909年清廷計畫成立海軍部,內定皇族載洵為海軍大臣,在籌備的階段載洵與薩鎮冰率團赴歐美日考察及訂購多艘軍艦,包括向德國訂造的淺水砲艦「新璧」、「新珍」 ,驅逐艦「長風」、「伏波」、「飛雲」,向奧匈帝國調訂造的「龍湍」, 向義大利訂造的「鯨波」, 向英國訂造的「應瑞」、「肇和」 、向美國訂造的「飛鴻」等三艘巡洋艦, 向日本訂造的「永豐」、「永翔」等海防砲艦。 載洵與薩鎮冰訂造軍艦的方式很特別,將同一型船分別發給好幾家公司建造,譬如三艘巡洋艦樣式相同,但「應瑞」發給英國維克斯(Vickers)廠、「肇和」發給阿摩斯特朗(Armstrong)廠,「飛鴻」則發給美國紐約船廠(New York Shipbuilding Co.)建造。又如向日本訂造「永豐」、「永翔」兩艘形式一樣的海防砲艦,一艘發給三菱廠,一艘發給川崎廠建造。甚至淺水砲艦也是「新璧」由伏爾堅(Vulkan)廠建造 、「新珍」 卻是由克魯伯(Krupp)廠建造。 載洵與薩鎮冰的訂造方式看似不符合集中訂單、批量議價的商業採購原則,但這其實是有深意的。由於中國後續還有許多艦艇採購計畫,所以要利用第一批訂單考察各廠的能力,以及不同艦型的性能比較,做為未來選擇的依據。 但是載洵的海軍部還等不到這批訂單交船,清室就遜位了。其中向英國訂造的「應瑞」、「肇和」兩巡洋艦因民國財政短缺,加之造船廠工人罷工造成延遲,當時恰逢歐戰爆發前夕現貨軍艦市場很搶手原計畫拋售,但因海軍堅持才保留於1913年返華。其中 「肇和」艦因參加二次革命而出名,抗戰時被日本飛機擊沉於廣東虎門。 「應瑞」艦則在抗戰初期被日本飛機擊沉於江陰。至於「飛鴻」艦則因付不出尾款未能接收,由急於現艦對付土耳其的希臘海軍購入成為其“Helle”號巡洋艦,二戰時被義大利海軍潛艇擊沉。 淺水砲艦「新璧」、「新珍」於交船後改名「江犀」、「江鯤」,兩艦服役至抗戰時被日本飛機擊毀於巴東。驅逐艦「長風」、「伏波」、「飛雲」交船後改名「豫章」、「同安」、「建康」,亦服役 至抗戰初期, 「同安」自沉於青島,其餘二艦被日本飛機擊毀。至於「龍湍」與「鯨波」兩艦則被取消由奧、義二國留用參加一次大戰。「永豐」艦因廣東蒙難事件改名「中山」,又因「中山艦事件」在國共雙方都是政治象徵意義極高的一艘軍艦。 「中山」艦於抗戰初期被日本飛機擊沉於武漢金口,近年撈起整修成為紀念艦博物館,「永翔」則曾在汪偽海軍旗下改名「海祥」,戰後由國府收回曾來到台灣。 本文僅記載未成艦部份,後來在國內成軍者將在「民國聽」展出。 ![]()
![]()
![]() (圖說: 1909年10月16日海軍部大臣載洵與薩鎮冰訪歐在上海江南製造局搭船,製造局總辦張士珩在碼頭擺儀仗隊歡送。這張照片是字林西報(North-China Daily News)記者所攝,注意當時已有汽車。)
![]()
![]()
![]()
![]() (圖說: 「飛鴻」號巡洋艦在美國紐約船廠建造中,可見艦艏已經寫上漢字艦名。本艦後來因付不出尾款而轉讓給希臘海軍。)
|
「龍湍」為奧匈帝國士他俾勞勉圖廠(Stabilimento Tecnico )仿英國Yarrow式驅逐艦型建造,於1912年十一月完工。 艦長197呎、寬21呎、吃水不詳,排水量400噸、速32節。裝備兩門12磅(3吋)砲、四門3磅(47公釐)砲、兩具18吋魚雷發射管。 本艦完工準備移交時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八月廿四日被奧匈帝國海軍截留自用,改名“Warasdiner”(又一說“ 「龍湍」艦由原廠轉賣給葡萄牙海軍)。1913年向奧匈帝國訂造之「龍湍」號驅逐艦是同批十二艘訂單中的第一艘原型艦,後續各艦原訂1916年交船,亦因戰爭爆發全部皆未能完工。 ![]() ![]() (圖說: 義大利建造的「鯨波」號驅逐艦,最後也因民國付不出尾款而未能交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