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製造局造船廠
1863年十一月,負責蘇贛皖浙軍務的曾國藩為了進勦太平天國所需,將六萬八千兩交給容閎委託其至外洋採購生產軍火的機器設備。1864年春榮閎抵達美國在紐約向朴得南公司(Putnam Machine Co.)訂購了一百多台機器,但當年七月十九日太平天國天京被清軍攻陷,急於擴大戰果的李鴻章已經等不及了而透過海關道丁日昌先以四萬兩銀的代價買下位於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廠(Thos.Hunt&Co.)所有機器設備,並另以兩萬兩購買其庫存原料和工具,改名為「江南製造總局」開始生產洋槍與彈藥。由於這樣的歷史背景,當初江南製造總局的定位完全是一個軍火工廠,並未打算發展造船業務。

(清末時的江南製造總局大門。)
到了1866年由於虹口已成為美國租界,美方不允許中國人在租界內生產軍火,且原場地亦嫌太小,不夠安裝容閎自美添購運到的新機器,於是製造總局在當年的九月在高昌廟徵地70畝建設新廠房,1867年建成後將工廠搬遷至此,這便是今日江南造船廠的現址。由於在同一時間福州船政局的左宗棠奉准開始造船,受此刺激,曾國藩亦向朝廷爭取要在江南製造總局建造軍艦,於是雙方開始一場競賽。由於曾國藩的企圖心,製造局不但搶先製成了中國第一艘輪船「恬吉」(後改名「惠吉」),從1868到1870年短短兩年間更一口氣建成了四艘軍艦,並且從第二艘就開始生產較先進的「暗輪」船(之前的「恬吉」是明輪船)。

(1911年,革命軍占領上海後之江南製造局大門。)
但在1872年曾國藩去世由李鴻章出掌製造局大權後,情況便大有不同。眾所周知李鴻章是主張「造船不如買船」的人,結果從1873到1885的十二年間,江南製造總局總共只造出了四條船,並且從1885年後到1901年李鴻章去世期間,江南更是完全停止了造船業務。而由於是官辦企業,整個製造局暮氣沉沉、業務不振,已經到了要賤價求售的地步了,而這段期間恰巧是福州船政局造艦的黃金年代。

(江南製造局大門內。COPYRIGHT© 2008 Dr. Elizabeth Hensel)
1904年冬,新任兩江總督周馥視察製造局,看到荒廢的船塢覺得十分可惜,周馥頗有現代思想,建議「局塢分立」,也就是把造船廠從製造局獨立出來,仿造商塢的經營方式,一方面開放外接商船的修造業務以增加利潤,一方面軍艦修造也要按工料收取成本費用,有盈餘則提撥花紅獎賞員工以示鼓勵。1905年四月,局塢正式分家,名為「江南船塢」,從此開啟了江南造船廠卅年的黃金歲月。巧的是在同一時間,福州船政局由盛而衰,到了1907年竟被朝廷下令停止造艦,福州與江南兩廠的此消彼長,真可說是十分的戲劇化。

(江南製造局砲廠。)
局塢分立後江南船塢隸屬海軍,由駐滬海軍提督葉祖圭出任船塢督辦,但真正核心人物為其總工程師毛根(R.B.Mauchan,英國人,前英商和豐造船廠經理)。這位毛根先生不但是造船技術方面的專才,更擁有絕佳的業務經營手腕,江南船塢在他的管理下無論業務、產能、效率、商譽與獲利都較前提高了許多倍。以造船來說,從1865到1905的四十年間,江南僅建造新船15艘(10,490噸),但自1905局塢分立到1911辛亥革命僅僅六年之間,造船量立刻就躍升為136艘(21,040噸),並在當年就把借支的開辦費20萬兩全部還清。
1912年民國成立後,江南船塢改稱江南造船所,1921年接到四艘美國運輸艦(「官府」號等四艘,滿載排水量14,750 噸、馬力3,000匹)從設計到建造的訂單,震驚世界造船業,也使得當年的營業額高達1,800萬銀元,年盈餘有200萬 元. 到了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江南造船所已累積505艘的造船數(165,133噸)。廠區機器設備與產能也擴充到局塢分立當時的好幾倍。但毛根經營江南船塢「官辦民營"成功的案例似乎並未對後來的中國國營企業產生任何的啟示,幾十年後的台機或中船仍如1904年的製造總局般,搞得焦頭爛額。

(海軍江南造船所時代的大門。)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江南造船所替中央海軍改裝艦艇與建造新艦,直到抗戰爆發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輕巡洋艦「平海」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上海,也接收了江南造船所交由三菱重工經營。不過日本佔領期間的江南造船所除修理打撈起來的國府海軍舊艦與製造一些小砲艇外,並沒有在造艦上有太明顯的成績。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國府海軍收回江南造船所,由於戰後接收了大批美、英、日舊艦,使得江南廠被修船的業務佔滿,反而停止了新艦的建造,加上當時的海軍覺得美國軍艦來得容易,就更懶得花功夫去扶植自己的造船工業了。到了1949年初國民黨在大陸敗相已露,派海軍陸戰隊進駐廠區開始拆運設備與材料(目前台灣海軍造船廠還有當初自江南廠拆來的機具),五月廿二日共軍攻入上海市前夕,撤退的國民黨軍在全廠區安置炸藥,把沒有辦法搬走的廠房、機器設備、船塢與材料全部炸燬。
共軍接管後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恢復江南造船廠的運作。1949年到1950年間主要是以修理被國府空軍炸毀的叛逃軍艦以用來應付沿海作戰,直到1953年後才開始建造50噸級三槳巡邏砲艇(即「53甲"型/黃埔」級)。江南造船廠到今天仍是中共重要的造船廠之一,但後起之秀紛紛超越,江南廠已不再像過去一樣具有唯我獨尊的地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