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魔都  Shanghai Magic Capital

魔都上海
當年上海是遠東最繁華的城市,所謂「東方的巴黎、西方的紐約」,比當時的東京或香港都要先進,充滿著機會與魅力,吸引全世界各種人來這兒淘金或享樂。而且上海非常開放,接納了包括無國籍的流亡者等許多不同族群,而這些特殊族群也爲上海帶來多元文化,豐富了上海的面貌,讓上海更有「魔都」之譽,這完全都是因爲租界而産生。

租界創造了一個相對於當時中國其他地方更自由開放的環境,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是人創造了這一切 。當然這些特殊族群不是只有在上海,其他如廣州、漢口、天津等有租界或外僑聚集的都市也有,但以上海人數最多,層次最豐富,影響也最大,所以我們在討論「租界中的特殊族群」題目時選擇以上海爲主要背景來呈現。

外籍人士帶來的西方國家生活方式與上海當地融合而成為「海派文化」,具體呈現包括所謂的四大飯店(酒店)與四大公司(百貨)、遊樂場、餐廳、舞廳、俱樂部等,以及包括電影、演藝、出版、媒體等產業,及電話、留聲機、汽車、飛機等現代化科技工具等,至於輪船與碼頭因是上海港市的特別重點,所以單獨一區另外展示。。



禮查飯店
禮查飯店最初名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因為它的起建者蘇格蘭商人Peter Felix Richards而命名,時當上海剛開埠之後3年的1846年,地點位於洋涇浜南面。它的特點是裝潢以帆船的元素來構成,並以船長為品牌形象,這引起後來飯店是一名美國船長把他的船留在上海開成飯店的傳言。

1856年P. F. Richards的洋行破產,債權人查爾斯·威爾斯(Charles Wills)取得酒店的權利,1858年因外白渡橋開通之便利搬到蘇州河北岸的現址,是一幢印度風格的建築,並改名為Astor House,這是飯店之後至今的英文名稱,中文則沿用「禮查」。 Astor House 於1860年後到20世紀初幾經轉手及多次擴建,1882-1883年裝設電燈、自來水都是開上海風氣之先,上海許多重要的大型活動都在這裡舉辦,第一次舞會、第一次放電影。許多名人也曾在此居住過,譬如格蘭特總統、愛因斯坦、卓別靈等。

1904年改名中央飯店,1909年重新開幕改稱皇宮飯店。1910年重新整建,耗資36萬美元於1911年重新開幕。面積16,563平米,有211個房間,容納500人的大餐廳,各種休閒設施。今天看到的建築規模在這一次整修時基本確立。儘管Astor House在上海西人圈中形象與地位超凡,但仍一直受困於經營及財務問題。1914年Astor House 將原來一直延伸到蘇州河岸的「前濱」(The Foreshore)售予俄羅斯興建總領事館,這就是今日它會窩居在俄羅斯領事館後方的原因。即使如此財務問題仍未解決,在1915年全部資產賣給中央商店公司。中央商店公司後來更名為上海酒店公司,擁有者是來自印度伊拉克猶太商人愛德華·伊薩克·埃斯拉(Edward Isaac Ezra),也就是著名的嘉道理(Kadoorie)家族。1922年被香港酒店公司收購,因此與香港的半島酒店、淺水灣等共同成為旗艦品牌。從1920年上海的證券交易所就設在這兒,有趣的是1990年上海市恢復證券交易所時,地點同樣設在這兒,直到1998年才遷到浦東。



大華飯店
大華飯店原址為麥邊花園,1922年改建為Majestic Hall,中文名「大華飯店」,為歐洲古典主義建築式樣,占地60畝主,屬於莊園級的旅館。一樓的穹頂廊柱大舞廳非常華麗,周邊有大片草坪可舉辦戶外的活動。 大華飯店以在1927年12月1日舉辦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宴而聞名。1929年後大華飯店易主建築被拆除,幾經道路徵用土地與各種改建與不同用途的變化,1993年後成為現在的梅龍鎮廣場大廈。



揚子飯店
1934年開始營運的揚子飯店問於三馬路、雲南路口,是由華人投資,為了趕上摩登潮流特別請當時留法的建築師李蟠以Art Deco(裝置藝術)的風格設計,淺灰白的色調,直線條與方塊結構呈階梯狀往後方的塔樓退縮是Art Deco的典型風格,每一間都有法式小陽台是它的特色。揚子飯店位於上海慕爾堂旁,當初建地就是向美國教會租的。 揚子飯店成立的目的就是要與西人經營的飯店競爭,舞廳是重點為此投入巨資,擁有最豪華的設備、彈簧的舞廳、最好的樂隊、還有著名歌星駐唱,姚莉就是在這兒首唱「玫瑰玫瑰我愛你」而聞名。揚子飯店的舞池可以與上海的「百樂門」、「仙樂斯」等專業舞廳比美,吸引當時上海藝文電影圈的潮男潮女蜂擁而至,包括徐來、胡蝶等都是常客。30年代最紅的影星阮玲玉生前最愛來此,在自殺前的最後一夜還與情人唐季珊來此,成為她人生的最後一舞。

解放後此處成為上海市政府的宴會場所。2007年上海衡山集團與朗廷(Langham)酒店集團合作重新裝修,2009年「揚子精品酒店」的名義重新登場,但房間由原來的200多間減少到96間以增加每一間的面積。這兒也是研究上海Art deco風格建築愛好者的朝聖之地。 揚子飯店與理查飯店(Astor House Hotel)、匯中飯店(Palace Hotel)、大華飯店(Majestic Hall) 、華懋飯店(Cathay Hotel) 、國際飯店(Park Hotel)並稱上海六大飯店,揚子甚至曾被媒體評為遠東三大飯店之一。今日五家建築尚存並繼續營運,大華飯店則早已消失。



國際飯店
上海市國際飯店(Park Hotel)位於跑馬場(今人民廣場)對面,舊時名派克路(今南京西路170號), 1930年5月由四行儲蓄會(大陸、鹽業、中南、金城等4家銀行)購地興建,原計畫是要作為辦公大樓,故名為「四行儲蓄會大樓」,但建築師匈牙利籍的鄔達克建議改為飯店較容易賺錢,於是本建築後來成為國際飯店。建築營造由華商馥記營造廠承包,工程經費300萬兩,於1934年6月完工營運。

國際飯店當時是上海第一高樓,樓高24層,標高83.8米,高度甚至超越外灘的沙遜大廈,不僅如此,它也是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高樓,故號稱「遠東第一樓」,當時是上海名流喜歡聚集的地點。

國際飯店還是上海經緯度的中心點,其位置(東經121°28′12″,北緯31°13′48″)就落在國際飯店樓頂中心旗杆下,這是1950年11月訂定的。2006年5月25日,國際飯店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先施百貨
先施百貨公司是澳洲華僑馬應彪創立,先施之名來自四書中庸篇的「先施以誠」,英文則為The Sincere & Co. Ltd. 先施最早從香港起家,1900年開設,是當時香港規模最大的百貨公司。1911年開設廣州先施,1917年開設上海先施,當時同為澳洲華僑郭氏家族投資的上海永安百貨也在施工,雙方競爭,最後先施在10月20日搶先完工開幕,比永安幾乎領先一年。

上海先施公司大樓位於南京路浙江路口,樓高5層,鋼筋混凝土建築,1至3層是商場,屋頂設有遊樂場,吃喝玩樂無所不包,這是上海從未有過的,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後來的百貨公司也都模仿這種方式。 1949年後上海先施公司大樓被充公,先後由上海時裝公司、黃浦區文化館、東亞飯店等使用,現為上海時裝商店。



永安百貨
永安百貨為澳洲華僑郭樂家族於1916年向上海的猶太地產商人哈同承租位於南京路635號(浙江路轉角)的地皮興建百貨商廈,建築由公和洋行設計,裕昌泰、魏清記營造廠承建。永安百貨大樓占地5681.5平米、建築總面積30992.3平米,鋼筋混泥土結構,為折衷主義風格。1918年9月5日永安百貨正式開業當時的總經理是郭標(George Kwok Bew)。永安百貨沿南京路底層設置櫥窗,這是上海百貨沿街櫥窗的先河。大樓內還設有大東旅社、大東舞廳,屋頂開設遊藝場和屋頂花園等附屬設施,西北角有三層高塔倚雲閣。

永安百貨從興建開始就一直是向哈同高價承租土地,直到1946年郭家才利用哈同夫婦去世,子女爭產的機會買下土地所有權,解放後到了1956年1月永安公司被公私合營,經過多次改組、改名與改變用途,甚至在1989年建築外觀還改為玻璃帷幕。2005年4月搭著老上海懷舊的風潮改回「永安百貨有限公司」之名,建築也重新整修回復當年樣貌。但此永安百貨屬於國企百聯集團而與原來郭家的香港永安百貨集團無任何關係 。

郭標的女兒郭婉瑩(Daisy Kwok)在郭家產業撤出中國時留在上海,之後的經歷被寫成傳記「上海的金枝玉葉」而成為永安(Wing On)在上海的最後一抹彩霞。



大新百貨
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南京東路,西藏中路東北角的上海大新百貨公司(The Sun)為來自香港的蔡昌兄弟1936年1月10日在上海投資開設,地下室及一至三樓為百貨商場,面積約1.7萬平方米,有兩座美國奧的斯公司的扶手電梯,為中國首創,其他電梯與冷暖氣自是不在話下。當時的大新公司號稱遠東最大百貨商店,與新新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合稱南京路四大公司。大新百貨的建築是由關頌聲設計,基泰工程公司營建,曾獲得亞洲最佳建築設計獎。

大新百貨公司成立不久就遭逢戰爭,戰後蔡昌全家定居香港,上海公司委託代管。1949年後經過公私合營,後併入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1989年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新新百貨
新新百貨的創辦人黃煥南與劉錫基出身於上海先施百貨,由於不滿上海業績遠超過母公司香港,卻要受制於香港的監督,於是離開先施自創新新百貨。新新是唯一國內登記成立的百貨公司,建築由匈牙利建築師鴻達設計,香港聯益營造廠承建,占地4280平米,建築面積22032平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為有別於先施與永安等更早成立的百貨公司,新新百貨放棄傳統古典風格的繁複線條與裝飾,趨於較現代風格的簡潔明朗從而節省建築成本,但根據當時上海百貨公司流行高塔的風潮,頂層特設一座極為誇張的高塔,這成為新新百貨的特色,可惜該塔於1949年被拆除,現在只看到其他較矮的塔樓留存。

1926年11月20日新新百貨正式開業,共有七層,一到三層是百貨公司,強調以賣國貨為主,四、五層是辦公室,六、七層是餐廳、電影院及遊樂場。特別的是新新百貨在六樓設有「玻璃電台」,即遊客可看到的播音室,所以高塔就成為無線電塔。

新新百貨成立後經營高層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劉錫基開幕不久病逝,繼任者李敏周竟被離職員工槍殺,李敏周的侄兒李澤繼任,在抗戰期間因參與汪偽戰後被依漢奸罪名拘捕下獄,新新百貨的經營已無以為繼。1949年後百貨樓層改為第一食品商店營業至今。



大世界
上海大世界遊樂場由商人黃楚九於1917年創立,1930年由法租界華捕總探長,青幫大老黃金榮接手經營。大世界位於今西藏南路、延安路口,當年是公共租界進入法租界的門戶。今天看到的大世界建築是1928年重建,由建築師周維基設計,占地面積6,537平方米,建築面積13,580平方米,入口上方有一座如同蛋糕造型誇張的高塔,非常醒目,內部有劇場、電影院、雜耍、餐廳等等。

上海大世界是外地來上海除了外灘的必到之處,有謂「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 1937年8月13日下午4時,大世界前的救濟站聚集了5,000多名難民,兩架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各把一枚800公斤的炸彈投在人群中造成2,000多人的傷亡。解放此地後曾改名「人民游樂場」,1958年恢復原名,1974年又改名為「上海市青年宮」 ,1981年1月25日復業改名為「大世界游樂中心」,之後又封閉整修多年,於2017年3月再度開放。



國泰大戲院
1932年完工的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位於上海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870號,即邁爾西路(今茂名南路)轉角處,由英籍華人盧根與美國國際抵押銀公司合資的國光聯合電影公司投資建造,建築由鴻達洋行設計,是典型的Art Deco風格,好萊塢樣式的中央高塔與專門上映的美國電影頗為匹配,於1932年開幕,當年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院。國泰大戲院原來只有一個978座的大廳,2003年改裝後分成3個小廳。 1994年2月,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大光明戲院
大光明電影院位於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始建於1928年,現在的建築為上海著名的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L.E. Hudec)設計,於1933年開幕,是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影院之一,也是最早有冷氣與譯意風翻譯耳機系統的電影院,號稱「遠東第一影院」,原來為一個大廳,有1,554個座位,專門上映美國八大影片公司的電影。



電影∶ 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 原劇本來自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1936年出版的小說著作,原名為「飄」(Gone with the Wind,或譯隨風而逝) 。「飄」的小說一出版就有電影商想要把它拍成電影,經過三年的籌備製作,由米高梅國際影片公司出品的同名電影於1939年12月15日在故事所在地的美國亞特蘭大市首映,並且很快的來到上海,在開張才半年專門放映米高梅影片的大華戲院(ROXI Theater,原夏令配客戲院)公演。當時上海是抗戰爆發後、二戰開始前的租界「孤島」時代,電影於1940年6月18日晚場8點首映,結果大為轟動,足足上演了一個多月到8月初才下片,從此「亂世佳人」 成為電影傳奇,在世界各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新上映,也必然票房轟動,但在中國除了1945年抗戰勝利後重映一次,本片1949年後至今從未在中國正式商業公演,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在中央台以電視影集方式播出,以電影大銀幕方式放映則要到2017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這時本片已經成為公共版權了。

「亂世佳人」製作的1936年剛有彩色電影,本片算是開風氣之先,而且畫面光影色澤品質之高,甚至還超過現在的許多電影,所以除了內容,本片在電影工業技術也算是一個里程碑。可想而知當年在「孤島」苦悶的潮男潮女都要蜂擁進入戲院,享受這場極盡聲光電效果的娛樂饗宴。



上海的電影工業
中國首次放映電影在1896年始自上海,最早的電影院也出現在上海,而十里洋場的環境更是十分適合發展電影工業,最早是1909年美國人開設的亞細亞影戲公司,不久華人創立的幻仙影戲公司成立,到了30年代電影工業已經蓬勃發展,當時有明星、天一、新華、聯華、藝華等電影公司,旗下有等一大批電影明星包括阮玲玉、胡蝶、徐來、王人美、袁美雲、葉秋心、黎明暉、藍蘋、趙丹、金焰等,而明星制度的建立也造就了娛樂小報的市場。

早年由於底片的感光度不足,加上當時燈光設備的亮度不夠,拍攝室內景也需要借助陽光,所以出現了「玻璃攝影棚」這種拍攝方式,也就是在如同溫室的空間搭設室內道具場景,在大白天引進強烈的陽光代替燈光來拍戲,同時演員無論男女都需要化濃妝,否則五官的表情會看不清楚。



蘭心大戲院
「蘭心大戲院」(Lyceum Theatre)位於上海市法租界邁爾西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今黃浦區茂名南路57號), 於1931年完工,由新瑞和洋行設計,整體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式建築,局部模仿美國近代建築風格。「蘭心大戲院」最初是由英僑愛美劇社(A.D.C)於1867年建於諾門路圓明園路口,為中國第一座西式劇場,後遭火災於1874年在虎丘路重建,之後在1930年遷建現址。

「蘭心大戲院」為二層結構,有樂池及可換佈景的後台,觀眾席723座,號稱遠東第一的上海工部局管弦樂團以此為固定演出場所。「蘭心大戲院」更以演出舞台劇、歌劇而聞名,許多著名演員都曾在此登台,譬如1945年抗戰勝利復出的梅蘭芳就在此首演。但畢竟劇團演出數量有限,所以在1931年重建之後也兼營電影院業務。

「蘭心大戲院」雖然名義上是英僑劇場,但其藝術品味卻是由聚集在法租界幾萬名白俄所構成,包括管弦樂手與芭蕾舞演員。但在戰後白俄大量離去,高品味藝術的基礎逐漸散失。解放後「蘭心大戲院」在1953年更名為上海藝術劇場,專門演出中文話劇。1991年恢復原名。 1994年入選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蘭心大戲院」有一部於2019年拍攝的黑白電影,由婁燁執導,鞏俐主演,曾入圍第76屆威尼斯影展官方競賽單元。



照相
世界第一張照片於1826年由法國人拍攝,之後逐步改良成為銀板攝影法,並在1839年宣布攝影術的誕生。十九世紀中葉西方人攜帶攝影設備進入中國,拍攝了大量晚清時代的照片,當年照相設備加上玻璃板的耗材十分笨重,攝影在當時也是一門專業,所以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手拍照的,因此就有專門的照相館誕生,在上海初始的照相館以多是洋人開設,最早的譬如英國人威廉·桑德斯(William Thomas Saunders, 1832-1892),他於1862年在上海開辦了一家名為森泰的照相館(Saunders‘ studio )。另一個例子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攝影師Sam Sanzetti(中文名沈石蒂,原名Sioma Lifshitz)在茂名南路開的一家名為沈石蒂的照相館,他在1955年被迫停業,於1957年移居以色列,1986年去世後留下大批當年拍攝的底片,在2011年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展出時讓人大為驚艷,當年上海的紳士淑女們是這麼的雍容華貴。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華人在南京路開設的王開照相館,2007年一大批因歷史原因被封存的照片失而復得,展出時同樣讓人驚艷,老上海的風華絕代被這些攝影家們定格在底片上,讓我們今天可以好好品味。



電話
上海有電話甚早,貝爾1876年發明電話,次年電話就出現在上海,上海輪船招商總局在外灘的辦公室與金利源碼頭之間裝設了傳聲器通話。1882年大北電報公司在外灘7號開設電話局,這是上海乃至中國最早的市內電話局,當時稱為「德律風」。1907年清政府在上海南市開設官營的市內電話局,1936年上海到東京的國際長途電話開通。 電話最早需要由電話局機房的接線生以人工方式接通,在20年代已經有撥號盤式的電話,這是根據撥盤彈回的脈衝數來表達號碼的方式。



留聲機
1877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ion, 1847-1931)發明了留聲機(Phonograph),但他發明的是唱筒式,10年之後就被德國人發明的唱盤式取代。留聲機進入中國甚早,大約在十九世紀末就被引進。與留聲機同樣重要的是唱片工業,30年代初期美國勝利與英國百代公司都在上海設立唱片工廠,1932年產量就高達540萬片,同時也帶動了上海成為中國的流行音樂之都,湧現了一大批歌星與詞曲創作者。

當時上海有錢人家庭許多都有留聲機,因為再有錢的富豪也不可能在宅第中養一班樂隊,有了留聲機在家裡開舞會就方便多了。這使得現在上海賣西洋骨董的店大喇叭留聲機成為主要商品,其實早年留下的留聲機許多是內藏揚聲器的便攜形式,像這種往外伸出一朵大花喇叭的留聲機並不多,店中所賣的許多是後來在印度仿造的假古董。



報紙
上海自開埠後就有各種類似報紙的媒體出現,有些是教會為佈道而創辦,順便傳達現代知識。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報紙是由英國僑民奚安門(Henry Shearman)於1850年8月30日創刊全英文的《北華捷報》(The North -China Herald ),1864年6月1日改版為《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 ),直到1951年停刊前都是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西文報紙。《字林西報》在1901年因為大地產商馬立斯以外灘17號地塊為資本入股占47%並擔任董事長,同時以該地起建大樓,就是今天的友邦人壽(AIA)大樓,當年友邦人壽就是在這幢大樓內創業的。

1861年創刊的《上海新報》則是上海最早的外商中文報紙,同樣由英商字林洋行為傳遞商情而創辦。1872年創刊的《申報》則是影響力最大的中文報紙。至1936年《申報》、《新聞報》、《時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五大報紙每日銷售總數達到50萬份。早年的中文報紙大多是所謂的「文人辦報」,報紙是為了傳達創辦人個人的理念,或是政爭之用,所以銷量很窄,也無法企業化經營。上海報業另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小報與晚報林立,這是因應股票市場與舞廳娛樂而存在的,也出現最早的狗仔隊,影星阮玲玉就是不堪小報記者的糾纏騷擾而自殺。



廣播
許多西方事務都是由上海開風氣之先,廣播也不例外。1923年1月23日,由美國人奧斯邦(E.G.Osborn) 在上海成立的中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eration of China)於上海外灘以一座50瓦的電臺開始播音,這座電台是與英文《大陸報》(The China press)合作,台址設在廣東路3號大來洋行屋頂,電臺呼號XRO,波長200英尺,發射功率50瓦,每晚使用英語播音1小時,內容有政治和經濟新聞、音樂演奏、唱片等。這是上海的第一座廣播電臺,也是全國最早的無線廣播電臺之一,但到了4月就被北洋政府取締而停播,之後陸續有洋行成立廣播電台友都被北洋政府取締,一直到1924年才開放。

上海早期無線廣播均屬外商經營,目的是為本公司產品做廣告,1932年亞美廣播電臺也就是上海廣播電臺(電臺呼號XGAH,發射功率50瓦,波長328米,台址在江西中路223號亞美公司內)開始向廠商徵集廣告,由於廣告收入的利潤豐厚吸引許多商人投資成立商業性廣播電臺搶食廣告大餅,1934年上海就有54座廣播電台,據稱最多時超過200家電台。

各國的官方包括外交、宣傳、軍方、情報部門也都經營廣播電台,許多信息都是透過無線電的明語或密碼傳遞。上海的外僑在租界「孤島」時代更加依賴收聽廣播獲得遙遠祖國戰爭的信息,戰事的扭轉隨時可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咖啡
咖啡隨著西方殖民勢力進入中國,凡事開風氣之先的上海自然不會落後,1876年一家名為「興發店」的番菜館刊出的廣告菜單上就見到有「架啡」 。不過上海人喝咖啡的風氣要到20世紀初之後才普遍,當時由大批白俄與猶太人移民帶來的生活文化比早期少數的西方殖民者影響更大。咖啡在上海常是跟西餐廳與夜總會之類的場合連結在一起,也就是說純粹品嘗甚至研究咖啡的那種發燒友甚少,大部份都是夾雜了其他目的∶西式風尚、時髦娛樂、文化沙龍、交際應酬、甚至包括色情,因此對咖啡的品味難以提升,因為那只是媒介而不是重點。喝咖啡這種被外掛附加的形象,造成上海喝咖啡的風氣到了50年代以後就因為政治風向而被壓抑到幾乎絕跡。矛盾的是,30年代上海左派文人與共黨地下組織就是在咖啡廳裡聯繫議事的,這其實是來自巴黎的傳統。

上海的咖啡廳可以DDS為代表, DDS沒有中文名,上海人發音叫成「弟弟斯」。DDS咖啡館位於今淮海路、茂名路口,國泰電影院的斜對面,30年代電影圈與文化界人士最喜歡光顧此地談事情或寫作,稱做「孵咖啡」 ,但恐怕也是因為地下室有兩台吃角子老虎之故。DDS地面兩層樓以螺旋樓梯連接,有西餐廳、樂隊以及不帶舞小姐的舞池。總的說來咖啡仍然是媒介而不是主角。



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從1927年進入中國,當時在天津青島與上海都有裝瓶廠,並且請了當最紅的電影明星阮玲玉來做廣告代言人。成為都會時髦男女的流行商品,儘管如此可口可樂市場仍然有限,真正的爆發是隨著二次大戰美軍遍佈全球,以及戰後對美國遍地黃金的幻想,而成為代表美國文化的商品。到了1948年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以外世界最大的可口可樂市場,上海也是美國本土以外最大的裝瓶廠。



羅宋湯
原來發源於烏克蘭的濃菜湯在20世紀初隨著白俄難民而傳入了上海,由於華人分不清楚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差別,所以將之稱為「羅宋湯」。 羅宋湯原來以紅菜頭為原料,但因在上海較難獲得,所以改用高麗菜代替,並用番茄醬調製成紅色並增加甜味,成為今日所見上海式的「羅宋湯」,並成為上海西餐廳一道非常受歡迎的菜色,但實際上為上海的改造發明。



洋火
各國都有自己的點火方式,但現代意義的「火柴」則要到十九世紀末才引進中國,因此被稱為「洋火」或「自來火」。火柴在西方從十九世紀初發明,配方幾經演進,到了輸入中國時已經定型為以紅磷為原料,磨擦盒子邊取火的「安全火柴」型式,所以中國並未出現像電影裡西部牛仔隨處磨擦可取火的「不安全火柴」。

火柴在早年是家庭必備的民生必需品,但生產卻沒有太大的門檻,所以華商迅速介入此產業,擠身重要工業之林,最早是1890年的燮昌,之後還有鴻生、大中華等品牌,這些都是劉鴻生的關係企業。火柴除了家庭廚房爐灶使用,另一個大的市場就是抽菸,因此火柴也成為廣告媒介或商業贈品。現在點火方式很多,已經很少人使用火柴,火柴反而成為懷舊文創商品。



香菸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舊世界是沒有菸草(Tabaco)這種東西的(可能有其他代替物但不是Tabaco),菸草隨著西班牙的白銀貿易船來到遠東先在菲律賓種植,隨著西班牙殖民北台灣菸草成為餽贈原住民頭目的伴手禮,台灣原住民迅速學會與美洲印第安人一樣用菸斗抽菸的方式,並傳到中國成為旱菸或水煙,甚至與鴉片結合成為鴉片煙。香菸則是用助燃的菸紙捲包菸草的吸菸方式,最初是吸菸者自己捲,後來變成機器大量生產的商品,並挾著殖民帝國的政商優勢出口到全世界。

在中國的捲菸市場必須先從西方企業壟斷說起,1897年捲菸最早出現在上海,1902年中外合資的「北洋菸草公司」在天津開業,同一年英美菸草公司在倫敦成立,是聯合六家英美菸草公司組成的托拉斯,1919年在上海成立公司,在這之前早已完成壟斷中國市場的布局,譬如圖中的「大刀牌」(海盜牌)就是英美菸草公司常年的暢銷產品 。

當時也有許多華商進行捲菸的生產,但多規模很小,無法競爭。真正意義上的競爭者是1905年由日本華僑簡照南在香港創立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生產「雙喜」與「雙鶴」等品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很善於利用民族意識作廣告,在二次戰前利用當時特殊的時空環境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曾經與英美菸草公司形成抗衡的態勢。

香菸在今日成為負面的形象,但是在早年並無此問題,男女人手一支,成為優雅時髦的象徵,酒館沙龍咖啡廳也一定要煙霧迷漫才有那個味道,現在酒吧禁菸,就少了朦朧之美了。



吳淞鐵路
1876年由英國人興建上海到吳淞的「吳淞鐵路」是中國第一條商業營運的鐵路,總長15公里,後來因地方上的反對,清政府于1877年10月收購拆除,僅存在16個月。



上海北站
鐵路建設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火車站。由於早年中國的鐵路建設大多與西方列强有關,所以留下了許多充滿歐洲風格的火車站,如今大多成爲歷史保護建築。圖爲上海老北站在辛亥革命期間租界警察加强警戒,”BOUNDARY ROAD”「界路」表示這兒是公共租界與華界的邊界。這幢建築已經毀于第一與第二次上海事變,今天所看到的上海鐵路博物館是仿照老北站建築縮尺75%的複刻版。



上海有軌電車
上海有軌電車(Shanghai Tramways)為上海市內最早運營的公共運輸系統,由上海電氣建設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nstruction Co.)於1908年開始運營,除了英商的電車公司在公共租界行駛的電車路線外,法商電車電燈公司(La Compagnie Francaise de Tramways et d’eclairage electrique de Changhai)與華商電車公司也分別在法租界營與華界營運電車路線。



上海雙層公车
1922年寧波商人董杏生的公利公司與英國人阿諾爾特(H.B. Arnheld)的英商公共汽車公司同時開始競爭上海的公車業務,最後公利公司因租界當局的重稅而退出,1931年上海巨富沙遜爵士接手英商公車,1934年1月引進英國倫敦的雙層公車最多時達57輛,占總公車數195輛的四分之一強。



永遠的別克
別克(Buick)汽車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的起家品牌,30年代在上海別克的品牌形象已經很高檔,譬如孫中山和溥儀都曾擁有別克汽車。,別克最早在1929年就在上海設立辦事處,在1930年每六輛轎車中就有一輛是別克。1935年別克在中國境內已經有25個城市有經銷商。1936年推出劃時代的Roadmaster更是一改從前汽車大多是方盒子大量木造元件的型式,率先推出流線型全金屬車身與大量鍍鉻裝飾配件的現代風格,讓上海人留下深刻印象。

1997年通用汽車公司再度回到上海,當時別客在全球通用汽車的產品群中已經不再是高檔車款的品牌,但考慮上海人從前對別克的印象特別好,為有效利用此一資產,通用在上海以別克為主力品牌,甚至原來是其他旗下品牌的高檔車產品在中國銷售時也掛上別客品牌,讓許多美國人來上海感到很驚奇,怎麼會有那麼高檔的別克汽車?



明星的汽車
賺錢容易又愛擺派頭的電影明星是名車的忠實顧客。上海時代著名的風流小生白雲最紅的時候據說擁有多部豪華汽車,早午晚不同,顔色還要與穿著的西裝搭配。隨著年齡增長演出機會日少,來台後又投資失敗,生活潦倒無以爲繼,最後在日月潭的六角亭服毒自殺,尸體無人認領由鄉公所葬於當地公墓。



靠左走?靠右走?
中國從清末開始有汽車,直到抗戰都沒有統一的方向規則,基本上華東與華南受英國影響靠左行駛(駕駛座在右側),華北受美國影響靠右行駛(駕駛座在左側)。但由於早年有車是特權階級,所以事實上是行駛在路中央,當年車少,問題不大。

抗戰結束後大量美國軍用車輛涌入,這些都是靠右行駛的左駕車,政府於是宣布全國統一規定靠右行駛,一夜之間無縫切換,當時畢竟車少,換做今天應該很難辦到。這個規定在中國沿用至今,除了香港與澳門例外。 本圖表現上海原有右駕的汽車與美軍左駕的軍用吉普車在外灘爭道,當年上海有所謂的「吉普車女郎」,那些勾搭美軍的年輕時髦女性坐在吉普車上招搖過市引人側目。



上海銀行運鈔車
上海銀行特別多,治安又不太好,運鈔裝甲車是必要的。這是上海商業銀行購買的1932年福特(Ford) Panel Deliver 型裝甲運鈔車經過上海外灘的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即使用專門的運鈔車仍不表示不會被搶。在日本統治時期曾發生一起日本人由江海關運鈔到橫濱正金銀行儲放,中途被搶的駭人聽聞案例。考量到這兩個地點都在外灘上,相距僅一百多米,車程幾分鐘而已就更覺離奇。最後查出搶劫者竟是極斯非爾路76號特工總部的殺手吳四寶。



蔣介石Packard座車
Packard在30年代曾經是一家專門生產高檔轎車的獨立美國車商,戰時加入軍用生產行列,戰後想要進軍中價位市場,卻搞得不上不下,兩頭落空,在1959年倒閉。不過Packard在1949年時獲得一筆特殊的訂單,那就是蔣介石訂造了當時最高級的Packard 1949年款防彈轎車,此車不久運往台灣,現在高雄中山大學原攜子灣行館陳列。本圖顯示Packard座車在上海江灣機場「中美號」專機(第一代,C-54型)前準備迎接蔣介石與宋美齡。



布勞摩托車
30年代許多當今著名的重型摩托車品牌都還未誕生,當時摩托車界的勞斯萊斯可說是「布勞」(Brough)。 「布勞」牌摩托車是由英國工程師喬治·布勞在諾丁漢所創辦,第一輛車出廠在1923年。品牌全稱為”Brough Superior”,並以SS系列(Super Sport)著稱。據說阿拉伯的勞倫斯一個人就擁有七台,他1935年車禍殞命時騎的正是Brough Superior ,在英國還是上海公共租界主導者的30年代,外灘前馬路上最拉風的摩托車當然是英國製造的Brough Superior SS。圖為一輛帶有邊車的「布勞牌」摩托車駛過上海外白渡橋。



自行車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1868年(同治7年)就從歐洲引進上海,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自英國正式進口自行車,同昌車行在南京路開始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當時大多為洋人使用,本圖顯示1920年代兩個西方遊客騎著自行車遊覽靜安寺路。

自行車雖然看似工藝簡單,但工業技術落後的戰前中國沒有一家本國廠商有能力生產,全部都須仰賴進口。早年的中國市場以英國生產的飛利浦牌(Fillips)最為高檔,要價不斐。1940年由日本引進技術的上海自行車廠開始生產,戰後接收成為後來的永久牌自行車,這是第一家中國品牌的自行車製造廠。



環龍上海首飛
最早在中國駕駛飛機展示飛行的是法國飛行員環龍(Rene Vallon)。1911年2月25日(清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七日),環龍駕駛他從法國帶來的”Sommer”式飛機從江灣起飛在上海上空進行飛行表演,不幸墜落于公共租界跑馬廳傷重而亡。法國工董局爲了紀念他,1912年將「法國公園」旁的一條越界修築的馬路命名爲「環龍路」(Route Vallon),即今日上海市南昌路西段。



龍華機場
1930年代上海龍華機場的中國航公司郵務班機「濟南號」,這是美國Stinson SM-1F “Detroiter”型飛機,編號“512”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自南京明故宮機場搭乘這架飛機飛往北京南苑機場,中途在濟南附近的党家莊撞山失事,正、副駕駛及唯一的乘客徐志摩全部殞命。

徐志摩是因爲有人送他郵務機的搭乘券而上了這班飛機,他因爲娶了陸小曼開銷太大,不得不南北兼課,搭乘火車太花時間,剛好有朋友送他郵務機的搭乘券,加上他必須趕到北京聽林徽因的演講,所以才上了這班飛機。

早年民航業運郵件比載客的業務更重要,郵務機常會順道搭載黃魚旅客,搭乘券則被做爲公關之用 ,但安全沒有保障,與郵包擠在一起也談不上舒適,與現代搭飛機旅行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
黑色聖誕夜
1946年12月25日傍晚,一架中央航空公司由武漢飛上海的C-47型CATC 48號班機在江灣機場降落時飛越跑道撞毀民房,造成機上10人、地面3人死亡。同一天中國航空公司的DC-3(C-47民用型)CNAC 140號班機夜間降落在龍華機場跑道上撞毀,全機27人中17人當場死亡,剩下10人送醫又有7人傷重死亡。同時中國航空公司另一架C-46型CNAC 115號班機亦在龍華機場降落時迷航在附近撞毀于一所學校內,死亡20人8人生還。上海一天之內發生三場空難,這在世界民航史上是空前未有的紀錄,人稱「黑色聖誕夜」事件。

當時的民航機師很多都是二戰在中國服役的美軍飛行員,冒險犯難有餘,飛行紀律却不太好,「黑色聖誕夜」事件的表面原因是氣候,真正的原因都是美籍機長急于趕回上海過聖誕節,不顧大霧的氣象條件强行起飛所造成。當天還有一架中國航空CNAC 135號班機本來亦是要降落龍華機場,飛行員見大霧迷漫改降江灣,僥幸成功而沒有發生第四起事故。接著1947年的1月5日另一架由上海龍華機場飛往青島的中國航空DC-4型 CNAC 121號班機在嶗山撞山,機上44人全部罹難。雖然因爲連續空難讓政府于1947年1月20日成立了民航局統籌管理,但飛安紀錄仍未改善,當周又有兩架飛機在重慶失事。




【甲必丹學院】 【港市研究室】 【信箱】

【上海外灘歷史階段】 【30年代上海外灘建築】 【上海租界】 【人物與族群】 【船與碼頭】 【上海的戰爭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