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 Douglas(綠島一號?)

(圖說) 1864年3月13日,英國雙桅帆船Susan Douglas滿載稻米由香港駛往寧波途中遇風漂流到綠島(當年稱火燒島)擱淺,這艘船極有可能就是「綠島一號」。

「綠島一號」最初由當地人發現,2014年中研院接受文化部委託,從6月25號開始進行一個月的水下考古,發現「綠島一號」的殘骸為39米長的船板由東南到西北走向排列,大多位在水深26到40米, 被沙和珊瑚礁覆蓋只有約10米露出在海床上,根據厚度研判並非小船。撈起出水遺物共402件,包括銅釘18件﹑瓷器11件﹑陶器8件﹑玻璃器15件﹑金屬覆皮1件(銅皮)﹑金屬器4件﹑木質物1件﹑生態遺物1件﹑ 錢幣343枚(乾隆通寶及道光通寶)。在水下文資法公布後造冊列管。(註1)

「綠島一號」為木質船殼,船長約36米,特點是船底以銅皮包覆,這是18世紀中葉由英國開始的造船方式,以銅的毒性防止海底生物覆著船殼,之後荷蘭、西班牙的船隻也開始仿效,所以可以確定它是西式帆船而非中式戎克船, 而且推測年代不超過200年(臧振華教授認為約100年)。根據西方造船歷史的演進,最初銅皮的材質是紅銅,1830年代左右逐漸改為黃銅,根據瞭解「綠島一號」的銅皮是黃銅,所以應該是晚於1830年。

根據綠島耆老的傳說,在西南海域曾有艘荷蘭船擱淺,船員不敢上岸,放棄大船划小船逃離,留下一整船的稻米讓島上居民吃了3年都還吃不完。會從台灣東海岸載運整船稻米經過的, 最有可能是馬尼拉開往雞籠聖薩爾瓦多城要塞的西班牙補給船,但其時間應在1626到1642年從越南進口,尤其1664到1668年占領雞籠糧食更缺乏,運米船若遇風漂流是有可能在綠島擱淺, 但若從該船為銅皮包船底來看,則不可能早於十八世紀中葉。

至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一般都是載運高價值商品譬如香料、絲綢、瓷器的,若裝載稻米有一種可能是荷蘭人佔領大員時代因本島主要種植甘蔗,漢人勞工需要的稻米多來自進口,就會出現運米船, 但同樣的那個年代的船也不可能船底包銅皮。

或許「綠島一號」與綠島耆老傳說的稻米船根本不是同一艘。由於台灣人過去常用荷蘭來代表一切西方事物,所以也不一定真的就是荷蘭船而可能是其他西方國家譬如英國、法國、西班牙甚至美國的船隻, 所以媒體說「綠島百年傳說得到證實」恐怕略嫌誇張。


(圖說) Susan Douglas號的船長搭乘當地漁民的漁船到本島的打狗去請求英國領事史溫侯的援助。

與其沒有證據的猜測不如查閱西方的海事紀錄,1864年3月13日,一艘英國籍的雙桅帆船(Brig) Susan Douglas號由香港駛往寧波,遇風漂流到火燒島(西方稱Samasana,即今綠島)擱淺,受到當地居民的收容, 一個月後船長搭乘當地的戎克船(中式帆船)到打狗(今高雄)求救,皇家海軍砲艦HMS Bustard號由Tucker指揮開來營救其餘倖存者六人離開,除了一名菲律賓人在島上滯留期間死亡。 Susan Douglas號的船員在島上總共停留了四個月,受到當地居民照顧,這在以洗劫遇難船隻為常態而在國際間惡名昭彰的台灣是很特別的。

在英國的報紙上有HMS Bustard奉領事史溫侯(Robert Swinhoe)之命到台灣東岸搜尋Susan Douglas號並發現船員的報導。Bustard艦長在黑岩灣(Black Rock Bay)發現他們在一艘小型的戎克漁船上呈現半飢餓狀態, 但是4名馬尼拉的船員似乎逆來順受不以為意。(註2) 根據前述HMS Bustard共接運了6名,所以其中有2名可能是西方船員。推估他們能受到當地居民的收容,可能跟這些菲律賓籍的船員語言相近有關, 但為何是在戎克漁船上被發現而不是在島上則原因不明。史溫侯的領事館就在打狗,應該是船長搭乘第一艘戎克船到那兒面見領事之後,才有HMS Bustard的派遣任務。這大約是7月的事,新聞發布時已經是10月了。

在達飛聲的(James Wheeler Davidson)的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一書中對於Susan Douglas號在綠島觸礁的事件也有同樣的記載。(註3)

根據勞氏船級社1859年的資料,Susan Douglas號是一艘木質的雙桅貨運帆船,排水量116噸,1854年由蘇格蘭特倫(Troon)的Portland Shipbuilding Co.,建造,1856年10月1日下水, 船長是John Hooks (或John Taylor) 、船東是Paton & C,船籍港設在利物浦,最初用於利物浦與愛爾蘭之間的海岸航行,何時來到遠東服役目前資料不明。(註4)

至於為何香港開出的船隻要裝載大量米糧去寧波?事實上中國從1850年代就開始進口中南半島的米,主要是來自暹羅(今泰國),1860年代太平天國戰亂,江南產米地被占領,造成糧價大漲,進口米糧變成有暴利可圖, 洋船紛紛加入,為了實施圍堵太平天國的飢餓政策,當時台灣官方甚至發布「米禁」,禁止台灣米穀出口到大陸,還造成「天利洋行運米案」的事件。(註5) Susan Douglas號船難發生的1864年春, 已經是太平天國天京(南京)破城的前夕,遍地烽火加上天災,江南一帶糧食非常缺稀,由香港裝載米去寧波不但獲利頗高,也是已開埠的寧波當地外僑所急需,因此可能性極高。還有一種可能,若在非飢荒季節進口洋米, 多半是為了掩護鴉片走私並可免稅。

但是目前「綠島一號」的官方資料說「兩枚道光錢幣為我們提供了沉船上限參考」,所以推斷該船年代「在170年至200年之間」。(註6) 「上限參考」是對的,道光皇帝從1820到1850年在位,所以不可能早過1820年。 但「170年至200年之間」的說法卻包括了下限,表示不晚於1850年,這個說法似值得商榷,因為錢幣的流通生命很長,1850年以前發行的道光通寶可能到民國都還在使用,就像清代的沉船曾發現宋代的通寶, 十三行尚且出土漢代的五銖錢一樣。我們認為講上限不超過200年是對的,下限則應保留彈性,否則依下限170年的說法就排除了最有可能的船隻Susan Douglas (1864)了,可能造成研究上的盲區。

由於「綠島一號」是否Susan Douglas目前缺乏出水遺物的直接證據,就人類學的立場無法證實此說,並引起許多爭議。筆者並非堅持「綠島一號」一定就是Susan Douglas,但Susan Douglas在綠島沉沒則是不爭之事實, 而且到目前為止的文獻在十九世紀中葉也只有Susan Douglas一艘西式帆船沉沒在當地,只是暫時無法證明就是打撈到遺物的那一艘。

很多人以為「綠島一號」是一艘「古帆船」,甚至展示時用類似西班牙大帆船的型體來表示。其實十九世紀中葉之後的帆船跟現在所見的帆船已經十分類似,像Susan Douglas就是一艘Brig。 就算不是Susan Douglas現有的證物也確定那是一艘十九世紀中葉的帆船,絕對不會像加勒比海盜一樣的十七世紀西班牙Galleon。所以帆船的知識對研究水下文資是十分重要的。


(圖說) 從打狗開來的皇家海軍砲艦HMS Bustard號在綠島的黑岩灣(Black Rock Bay)發現Susan Douglas號的船員躲藏在一艘小型的中國漁船內。



(註1) 臧振華主編,《台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報告輯,第三階段報告4》, (台中: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9),頁128-159。
(註2) SOUTHLAND TIMES, VOLUME I, ISSUE 53, 1 OCTOBER 1864, PAGE 2
(註3)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pp181.
(註4) 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1859, by Lloyd's Register Foundation, Heritage & Education Centre, pp:S
(註5) 《英國駐打狗領事館檔案》,F.O.228/397, p.46, No.27, Wade to Swinhoe, Peking, 9/5/1865
(註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台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第四階段的一(106)年度計畫成果報告書》,(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