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o
根據達飛聲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提到1876年11月有一艘美國的Barque (前桅橫帆末桅縱帆的三帆桅船) Milo號在台灣海岸失事沉沒。(註1)

最詳細的資訊來自Hong Kong Daily Press, 1876年12月21日的報導?

12月7日,來自廈門的英國輪船Fleurs Castle號船長C.H. Kracht帶來了關於美國Barque帆船MIRO號沉沒更多的細節。那艘三桅帆船在11月12日離開停留了一陣子的廈門,載著木材前往上海。 她經歷了非常惡劣的天氣,東北季風不時刮起,海面洶湧澎湃。船開始進水,漏水很嚴重還一直增加,直到她決定再次回到廈門而離開福爾摩沙的北端。26日晚上,由於大風浪只好就近尋找避難所, 但該船仍然漏水嚴重,她進入Meichin灣並拋錨,發現那裡的海況很差,半小時後流錨船再次駛入海中。這時候貨艙裡有五呎深的水,船員們堅持要棄船而在淩晨 3 點登上救生艇, 他們再次回到Meichin灣於早上 9 點登岸,在那兒他們遇上一艘中國漁船,船長與船員在29日抵達廈門,然後搭乘英國輪船Fleurs Castle於7日凌晨2時抵達香港。當他們還在廈門時, 英國輪船SS Hailoong到達,船長報告說,在Miro被遺棄的那天中午左右他看到了她,艙內有八呎深的水,他試圖將她拖到廈門,但由於海上風浪太大,無法控制,拖斷了三根纜繩。 SS Hailoong待了一整夜,到了白天才發現那艘殘破的船不見了。SS Hailoong在現場的時候另一艘輪船也出現了,在看到SS Hailoong掌控了局面他們就離開了。(註2)

此處提到的 SS Hailoong就是得忌利士洋行航行香港與台灣淡水間的定期輪船「海龍」。「海龍輪」與台灣關係密切,馬偕就是搭乘她來到淡水上岸的,此處將Milo寫為Miro可能為誤植。

Barque Milo並未出現在勞氏船籍社的資料中,所以無法提供更多技術規格諸元。


(圖說) 1876年11月有一艘美國商船Milo號因東北季風在台灣海岸擱淺沉沒。



(註1)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pp217.
(註2) THE LO-S OF THE AMERICAN BARK “MILO.”, Hong Kong Daily Press, 1876-12-21, Hong Kong : Hong Kong Daily Press Ltd. 1876-12-21. p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