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hbulig

根據達飛聲(James Wheeler Davidson)的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提到1875年10月一艘英國的縱帆船(Schooner) Lochbulig號在台灣西南方的Lambay島(即小琉球)的西南角附近遇難 ,並遭到當地人部份的破壞與洗劫。(註1)

在勞氏船籍社1875年版本中記錄Lochbulig號排水量334噸,長135呎9吋、寬25呎、艙深14呎4吋,1871年7月由Aberdeen的Humphry船廠建造。(註2) Lochbulig號原始的船長是Hughes, 船東是Cannon & Co.,1872年由Aberdeen開往中國,船籍註冊在英格蘭的Birkenhead,船東是J. Morris。1874到1875年間船籍設在上海,船東是Morris Lewis & Co.。

在ABERDEEN BUILT SHIPS的資料庫網站中可以查到更詳細的背景資料,Lochbulig號是Schooner型船,木製船殼、1層甲板、3根桅桿,圓型船尾,carvel(平鑲層板)的建造方式,3間艙房, 男性艏像,1871年建造,註冊排水量400噸,由 John Humphry船廠建造,官方編號65077。船主是Richard Connon, Alexander Dyer與其他許多股東。 本資料同時明確指出Lochbulig號是於1875年10月16日在台灣南部的小琉球島擱淺。(註3)

Lochbulig號在小琉球遇難的事件,1875年10月25日在廈門的英國領事館進行了海事調查庭,根據幾名證人及船長 Alexander MacPherson的陳述,法庭認定船長沒有疏失, 事件主要是因為狂風將船吹向海岸,受到海流強大的衝擊。船長已經採取身為海員所能做的一切預防措施,因此不需對事故或任何人負責任。(註4)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達飛聲的敘述,無論ABERDEEN BUILT SHIPS或是廈門領事館的海事法庭紀錄都沒有提到小琉球當地人的搶劫,當然沒有記載不表示沒有發生, 但基於學術研究「孤證不立」原則,達飛聲的敘述還需要更多資料來佐證。既然船長與幾名船員在9天之後就能到廈門作證,表示有援救過程並有倖存的見證者。 這件事也讓人想起小琉球曾經在荷蘭時代因為殺害荷蘭船隻的船員而遭到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兵征討滅族的命運(即拉美島大屠殺,1633年與1636年)。

Lochbulig號還有一個特點與其它船隻不同,她留下比較多的畫作與照片,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知道她的樣貌。


(圖說) 英國縱帆船Lochbulig號被強勁的季風與海流推向小琉球島西南角,島上的居民虎視眈眈地等待船隻觸礁。



(註1)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pp217.
(註2) 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1875, by Lloyd's Register Foundation, Heritage & Education Centre, pp:LOC
(註3) ABERDEEN BUILT SHIPS: http://www.aberdeenships.com/single.asp?searchFor=ro&offset=1660&index=100733 (最後瀏覽: 20210525)
(註4) Aberdeen Journal, 26/01/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