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龍輪(SS Hailoong)
![]() 馬偕牧師搭乘的SS Hailoong(海龍號輪船)於1872年3月9日在淡水得忌利士碼頭上岸。
根據達飛聲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提到1882年有英國籍得忌利士洋行的汽船SS Hailoong(海龍輪)在白沙岬( Paksa Point)觸礁擱淺。(註1) 另據香港方面資料,
SS Hailoong早在1881年4月1日就曾經在金門觸礁過,後來浮揚拖出前往廈門。(註2)
在勞氏船籍社1881年版本中記錄Hailoong號是一艘鐵殼暗輪的蒸汽輪船,排水量277噸,長155呎、寬24呎2吋、深10呎2吋,動力系統為2汽缸60匹馬力蒸汽機,
1871年1月由Aberdeen的Hall, Russwll & 船廠建造,1870年3月8日首次在倫敦註冊。船長是Hunter,船東是香港得忌利士洋行。(註3)
所以現在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博物館裡把SS Hailoong畫成明輪船是錯誤的,如果是明輪船就會稱PS Hailoong而非SS Hailoong。
1872年3月7日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攜同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德馬太醫生(Dr. Matthew Dickson)由打狗(今高雄)搭乘英商德忌利士洋行(Douglas Lapraik & Co.)
旗下汽船公司(Douglas Steamship Co.)的SS Hailoong途經安平港於3月9日在淡水登陸,開創了台灣北部長老教會與馬偕博士個人在台灣的歷史地位。馬偕與SS Hailoong的船長Abbott是好友,
每次SS Hailoong來淡水都會帶外界的出版品與消息給馬偕,讓馬偕與淡水的外僑能知道國際現勢,在清法戰爭前後期間,SS Hailoong也是淡水外僑補給生活所需與外界情報的重要來源。
SS Hailoong號擱淺的白沙岬離淡水不遠,是她來往香港航線的必經之路,白砂岬人應該對她十分熟悉。白砂岬與南部的國賽港及布袋嘴是在台西方人眼中的三大海盜村(當然還有澎湖)。
1882年SS Haloong擱淺白砂岬後居民照例來搶奪,大量的貨物主要是柚木被運入內陸,從而減輕了船隻的重量,提升了漂浮力而離開。SS Hailoong雖然沒有沉沒在白砂岬,不能列入水下文資,
但以她與台灣歷史的密切關係,有發生事件就值得紀錄。
這不是SS Hailoong第一次觸礁遭劫,1872年他從英國來到香港服役不到半年就在前往汕頭的途中觸礁過,當時有300到400名當地的海盜虎視眈眈的準備洗劫,
英國砲艦HMS Dwarf從高雄趕來救援戒護才沒有得逞。
在得忌利士洋行旗下的SS Hailoong輪有1871、1888、1912三代,這兒提到的是第一代。1887年7月她被出售給日本兵庫縣的H.E. Reynell,1890年轉售給神戶的共榮海運改名為「玄洋丸」,
1897與1900以同船名再轉手,於1904年1月10日在大阪附近海域失事報廢。(註4)
清代由於被迫向列強開放自由通航,加上本身航運業不發達無法競爭,所以許多黃金航線都被外商壟斷譬如得忌利士洋行的淡水香港航線,日本統治之後不可能繼續容忍這種狀況,
於是在1899年引進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透過政府補貼削價競爭,到了1901年就已經超越得忌利士的市場佔有率,1903年得忌利士洋行撤銷淡水代理店,1904年完全撤出台灣到華南的航運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