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 Buck

根據達飛聲(James Wheeler Davidson)的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中提到在1867年10月,一艘名為Flying Buck號的英國籍Schooner(雙桅橫帆)型船隻在高雄港出入口航道的北邊觸礁沉沒。(註1)

根據勞氏船級社並無Flying Buck號的資料,所以英籍船的可能性不高。但美國東波士頓卻有一艘1865年建造,排水量143噸的schooner Flying Buck號,建成後在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營運, 根據紀錄1867年2月該船還在墨爾本,(註2) 接下在紐西蘭的報紙可看到該船在5月4日由奧克蘭經Kennedy Bay(紐西蘭),New Coledonia(法屬地),開往Batavia(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註3) 這是一路往北的航程,以當時的航行速度與停留港口的時間推算,在10月差不多正好到達高雄,如果是航道北邊觸礁,可能是出港時碰上雞心石。達飛聲書中說該船stranded(擱淺), 也有可能後來可以浮揚退灘,達飛聲在這行下面附註: Unless otherwise mentioned the vessels given above were total wrecks.(除非特別提示,否則以上所提的船隻都是完全損失)。

Flying Buck號到底是否沉沒也不是很明確,事實上墨爾本的報紙在11月7日還有Flying Buck號從Kennedy Bay來到墨爾本的報導 ,墨爾本是在南澳,難道Flying Buck號改變航程不到Batavia了?從Kennedy Bay到墨爾本差不多要兩個月,倒推其出發時間不會晚於9月初,就與達飛聲所說的10月在高雄矛盾了。

如果Flying Buck號的確在10月初來過台灣,再來的航程也只能回頭,因為帆船要在東北季風往北通過台灣海峽非常困難,但是否足夠時間繞到南澳大利亞,如上述是個疑問。不過以上都是推測,不排除多艘同名船造成誤判的可能,但給未來研究提供多一點的可能性。

Flying Buck號如果真的浮揚退灘,那麼依現行的水下文資法就不太可能成為標的,所以本書定名為「沉船史」因為不想受現行水下文資法「唯物主義」的限制,但我們認為許多沉船故事本身比出水遺物更有文化資產價值。像「鐵達尼號」在1980年代發掘之前就已經是十分有價值的IP,電影就拍過好幾版。


(圖說)Flying Buck號在高雄港航道北邊觸礁。



(註1)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pp182. Voyages for FLYING BUCK | Passengers in History (最後瀏覽: 2021.06.11)
(註2) NEW ZEALAND HERALD, VOLUME IV, ISSUE 1084, 6 MAY 1867, PAGE 3. Papers Past | Newspapers | New Zealand Herald | 6 May 1867 | Shipping Intelligence. (natlib.govt.nz), (最後瀏覽: 2021.06.11)
(註3) SHIPPING INTELLIGENCE, The Argus (Melbourne, Vic. : 1848 - 1957) 8 NOV. 1867, Page 4 08 Nov 1867 - SHIPPING INTELLIGENCE. - Trove (nla.gov.au). (最後瀏覽: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