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10月2日一艘英國的Escape(葉士結北號)帆船載運豆餅從華北的牛庄(今營口)前往香港,中途在台灣海岸失事,船員獲救,但是船隻遭到當地民眾的洗劫並將船隻燒毀,
這是在18世紀中葉清帝國開港之後,許多西方遇難船隻被台灣沿岸村民洗劫的眾多案例之一。
Escape號失事的位置在達飛聲(James Wheeler Davidson)的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中稱是在福爾摩沙的西北海岸Paksa Point,也就是白沙岬,
在美國國務院的資料則是稱Pacca Point,(註1) 但較少人這樣稱呼。白沙岬就是今桃園觀音大潭的白沙墩,這個地方搶劫西方遇難船隻早已是惡名昭彰。
不過淡水同知陳培桂出面問案認為是船隻失火,並非村民搶劫,以此結案。(註2) 以白沙岬過往的赫赫名聲,這一次竟然?臨財毋茍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根據勞氏船級社1869年的資料,Escape號排水量183噸,為一艘Brig(雙桅帆船),船身長104呎5吋、寬22呎8吋、深12呎6吋,1861年11月在Jersey的Le Huqut船廠建造,
船長是Lloyd、船東是Lewis,船籍港設在利物浦。(註3)
(圖說) 英國Brig帆船Escape號在台灣白沙岬遇難並被數千當地村民洗劫並燒毀。
(註1)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nd Labor. Bureau of Statistics, United States. Bureau of Foreign Commerce(1854-1903), Commercial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United States.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2. pp182.
(註2) 湯熙勇,〈清代台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中國海洋發展是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555。原始檔案出自: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檔,清季部地方交涉,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止,機關01-16,案號16-(3)。
(註3) 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1869, by Lloyd's Register Foundation, Heritage & Education Centre, pp:E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