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yde、Yarra、Elliot
根據1876年英國哈德斯菲爾德紀事報(Huddersfield Chronicle)(註1) 與紐卡斯紀事報(Newcastle Courant)(註2) 的報導,在1876年5月10日於台灣南部發生的一場大颱風中有許多西方船隻遇難, 除了上篇已敘述的德國籍船隻,還有英國籍的Clyde號、Yarra號與一艘不知名者等三桅帆船,及一艘汽船Elliot號。另有一艘不明國籍的三桅帆船Figen號(可能是丹麥的Fyen號,請參閱後篇), 與雙桅帆船Leonore號(在台灣府外海的vulay shoals觸礁)。 在勞氏船籍社1876年的版本中有一艘名為Clyde的三桅帆船,排水量562噸,長152呎8吋、寬29呎2吋、深16呎8吋,1874年12月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New Castle的N.S.W. Macpher船廠建造。 船長是Brown D. Walkley,船東是J. Russel,船籍設在新南威爾斯New Castle。(註3) 另外有一艘Yarra號的鐵殼的三桅帆船排水量為463噸,長148呎2吋、寬28呎、深16呎6吋, 1870年3月由Sunderland的Watson船廠建造。船長是F. Orfeur,船東是J. Hall. Jr. & Co.,船籍設在倫敦。(註4) 其他各船則在勞氏船籍社中查無資料。 1876年5月10日這場颱風損失的英國商船資料尚不是很清楚,唯有汽船Elliot號根據記載是在颱風天由台灣府開出,所以本篇的圖就以此為主題。 有趣的是根據1918年(大正7年)3月11日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稱「在臺南廳阿公店支廳所屬文賢里之新打港外海 1 浬水深 9噚處,陳明沛等 4 人,發現有 1876 年沉沒之汽船, 船長 300 尺,重約 2,400 噸。」(註5) 當時由陳明沛組成的「益國組」專門打撈沉船變賣廢鐵及文物,由於1876年在台灣海域沉沒的汽船只有Elliot號,而且就是由台灣府開出的, 所以幾乎可以確定就是Elliot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