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ce

在澳大利亞出版的The Brisbane Courier(布里斯班快遞報)1874年5月19日出現一則從香港時報汕頭通信員發來,標題為”Wreck of the German Barque Chance” (德國三桅帆船CHANCE號船難)的消息,涉及「台灣的德國三桅帆船Caroline號」,內文較長節譯如下﹕

德國三桅帆船Caroline號的船長Pualsen給了我以下的信息﹕在Caroline號從高雄(Takow)」前往芝罘(煙台)的途中,1月28日早晨0730在台灣南岬,離海岸1哩半, 看到Vele Rete Rock(即鵝鑾鼻南方的七星岩)礁岩的遠處東方約10哩有一根桿子豎立,似乎是一艘觸礁的漁船,於是我們加速靠近,並由水手長率領4名日本籍水手加上1艘小艇組織救援小組, Caroline號則在安全的條件下盡可能靠近,但是海流太強,小艇無法前進,忙了兩個半小時筋疲力盡也無法達成任務。

這時颳起北北東風,我想似乎可以讓她順風與順流以4到5節往南漂向南岬, 但這時一陣陸風吹來,她又回到礁岩中,由於被礁岩包圍加上氣候海流因素救援十分困難。但是很幸運的他們及時在岩石與本船之間拉好繩索,遇難者一個接一個在夕陽中攀上Caroline號。 他們一共有8個人,包括德國三桅帆船CHANCE號的船長Ulrich,他的大副以及6名水手。他們是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紐卡索(Newcastle)裝載煤炭要到香港,在前一天下午撞上礁石並且迅速沉沒。 所有船上的人包括船長的太太、8歲的女兒、7個月大的兒子,還有一個看護等跳到礁岩上,他們帶了兩塊船板,用繩子綁在一起並豎立起來, 上面吊一個空袋子成為一座14呎高的信號桿希望引起注意。

當天的確有一艘三桅帆船經過,他們都以為必然獲救,但是那艘船卻沒有理會他們逕自開走了。他們沒有補給品,只有一罐果醬與一紅酒, 雖然風不算強,但是他們的四肢都被岩石上的牡蠣殼割傷。第二天風浪變大,海水不斷洗刷礁岩,船長突然發現她的太太不見了,一名水手發現她頭撞向岩石溺水死了,兩個小孩、阿嬤(Amah)、 木匠也都失蹤了。他們又等了12小時才看到Caroline號靠近岩石,他們是多麼感謝Caroline號的船長Paulsen、水手長Keiling及4名日本水手。(註1)

這段報導引來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1. 這艘Caroline號是否之前所述的Caroline Hutchings號?並無資料顯示同一時間台灣還有另一艘Caroline號,而且船長恰好都是德國人。

2. 根據Caroline Hutchings號的行程4月15日前抵達新加坡,但不表示她1月底不會在台灣海峽。

3. 拯救Chance號的Caroline船長是Paulsen,與高雄哨船頭洋人墓園裡的H. D. J. Wilbrand,或勞氏船籍社的Francis Wald顯然都是不同人。

4. 德國Barque CHANCE號在台灣海域沉沒是很確實的,但為何達飛聲的書中沒有提到?

5. Caroline號從高雄到煙台是往北的航線,為何往南開到鵝鑾鼻南方的七星岩?同樣的Chance號是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到香港的航線,怎麼會漂到台灣來?

6. 現在有一個台灣水下文資標註為「七星岩一號」,但那個遺址有兩個圓形鐵質鍋爐的痕跡,應該不是帆船的Chance號,我們期待Chance能成為「七星岩二號」。

7. 德國Barque在南台灣海域遇難,來拯救的居然也是一艘德國Barque,海上老鄉遇老?,這個機率也太低了吧?Ulrich船長聽到Paulsen船長跟他講德文時的場面一定很戲劇化。

8. 德國船長為何與美國船長一樣都喜歡把家眷帶在船上?

可惜的是目前缺乏Chance號的船史與技術諸元的資料。此外這件事時間軸本來應該排在Caroline Hutchings號之前,因為是1874年1月發生的事,早於Caroline Hutchings號的1874年8月24日,但因需要配合The Brisbane Courier的報導,所以放在後面。


(圖說) Chance號遇難船員從七星岩攀繩登上Caroline號。



(註1) WRECK OF THE GERMA N BARQUE CHANCE. The Brisbane Courier, 19 May 1874, Page 2